三曰:世有言曰:“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离散係絫,可以胜人之行陈整齐;锄耰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今有利剑于此,以刺则不中,以击则不及,与恶剑无择,为是斗因用恶剑则不可。简选精良,兵械銛利,发之则不时,纵之则不当,与恶卒无择,为是战因用恶卒则不可。王子庆忌、陈年犹欲剑之利也。简选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将将之,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汤、武、齐桓、晋文、吴阖庐是矣。

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桀既奔走,于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

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纣为禽。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而问民之所欲,行赏及禽兽,行罚不辟天子,亲殷如周,视人如己,天下美其德,万民说其意,故立为天子。

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鄗,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

晋文公造五两之士五乘,锐卒千人,先以接敌,诸侯莫之能难。反郑之埤,东卫之亩,尊天子于衡雍。

吴阖庐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荆战,五战五胜,遂有郢。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

故凡兵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选练角材,欲其精也;统率士民,欲其教也。此四者,义兵之助也,时变之应也,不可不为而不足专恃。此胜之一策也。

白话文翻译

第三种说法:世上有一种言论说:“驱使市井之人作战,可以战胜敌方享受厚禄的训练有素的士兵;用老弱病残的百姓,可以战胜敌方的精锐勇士;用散乱困顿的队伍,可以战胜敌方阵列整齐的军队;用锄头棍棒,可以战胜敌方的长矛利刃。” 这是不懂军事的人的论调。假如这里有一把利剑,用来刺却刺不中,用来击又够不着,这和劣剑没有区别,因此作战时用劣剑是不行的。选拔的士兵精良,武器锋利,但发动不及时,指挥不恰当,这和劣等士兵没有区别,因此作战时用这样的士兵是不行的。王子庆忌、陈年这样的勇士,仍追求剑的锋利。选拔精良的士兵,配备锋利的武器,让有能力的将领率领他们,古代因此成就王业、霸业的大有人在,商汤、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吴王阖庐就是这样的人。

商汤率七十辆精良的战车,六千名决一死战的勇士,在戊子日于郕地作战,于是擒获了推移、大牺,从鸣条登岸,进入巢门,于是灭了夏朝。夏桀逃亡后,商汤施行大仁慈,来抚恤百姓,改变夏桀的做法,举用贤良,顺应百姓的喜好,远近的人都归附他,因此统治天下。

周武王率三千虎贲勇士,精选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截击甲子日的战事,商纣王被擒。周武王显扬贤者的地位,进用殷商的遗老,询问百姓的需求,行赏惠及禽兽,行罚不避天子,亲近殷人如同周人,看待别人如同自己,天下赞美他的德行,万民喜欢他的心意,因此立为天子。

齐桓公率三百辆精良的战车,一万名训练有素的士兵,作为军队的主力,横行天下,天下没有谁能阻挡,南到石梁,西到鄗,北到令支。中山国使邢国灭亡,狄人使卫国灭亡,齐桓公在夷仪重建邢国,在楚丘重建卫国。

晋文公选拔能征善战的士兵五乘,精锐士卒千人,先用来接敌,诸侯没有谁能抵抗。拆除郑国的城墙,规范卫国的田亩,在衡雍尊奉天子。

吴王阖庐选拔五百个力大的人,三千个善跑的人,作为前锋,与楚国作战,五战五胜,于是攻占郢都。东征到庳庐,西伐到巴、蜀,北迫近齐、晋,命令在中原各国推行。

所以凡是兵力部署在险阻之地,要便于作战;兵器盔甲,要锋利坚固;选拔训练将士,要精锐能干;统率士兵百姓,要经过教化。这四个方面,是正义之师的辅助,是应对时势变化的需要,不可不做但也不能完全依赖。这是取胜的一种策略。

注释

係絫(lěi):指受束缚、困顿的人。

锄耰(yōu)白梃(tǐng):锄耰是锄柄,白梃是白木棒,泛指简陋的农具。

长铫(diào):长柄的大镰刀,这里泛指锋利的兵器。

王子庆忌:春秋时期吴王僚的儿子,以勇武著称。

陈年:疑为古代勇士,具体事迹不详。

推移、大牺:相传是夏桀的臣子。

鸣条:古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夏县西北,商汤灭夏的战场。

巢门:夏朝都城的城门。

虎贲:古代称勇士为虎贲,意谓如虎之贲(奔跑)。

五两之士:指能举五两(一种重量单位)的勇士,形容勇力过人。

利趾者:指善于奔跑的人。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简选》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简选》,该篇主要论述了选拔精良士兵、配备锋利武器的重要性,强调 “简选精良” 是战争胜利的关键之一,可对照原文深入理解古代军事思想中对士兵和装备的重视。

《孙子兵法・作战篇》

提出 “兵贵胜,不贵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等观点,强调战争的速胜和后勤保障,与文中重视武器装备和士兵选拔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吴子・治兵》

强调 “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指出士气、地形、谋略、战斗力是作战的关键,可与文中 “兵势险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 等内容相互补充。

《六韬・龙韬・励军》

提出 “将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强调将领与士兵同甘共苦的重要性,可与文中商汤、武王等君主的仁政措施对照理解。

相关阅读

《尚书・牧誓》

记载武王伐纣时在牧野誓师的言辞,强调纣王的罪行和伐纣的正义性,与文中武王伐纣的事迹相呼应。

《史记・商君列传》

记载商鞅变法中 “奖励军功” 的措施,体现了对士兵选拔和激励的重视,可与文中 “简选精良,兵械銛利” 的思想对照。

《战国策・齐策一》

记载齐宣王伐燕时 “五旬而举之” 的事例,体现了精良军队的战斗力,可与文中齐桓公、晋文公等的军事成就相互印证。

《贞观政要・论征伐》

唐太宗强调 “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同时也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与文中 “此四者,义兵之助也” 的观点一致。

《明夷待访录・兵制》

黄宗羲提出 “兵为民卫,非为君卫”,强调军队的根本目的是保卫百姓,发展了文中以 “义” 为核心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