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大吕,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雁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骆,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征鸟厉疾,乃毕行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祇。

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冰方盛,水泽复,命取冰。冰已入,令告民出五种。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命乐师大合吹而罢。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供寝庙及百祀之薪燎。

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将更始。专於农民,无有所使。天子乃与卿大夫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乃命太史次诸侯之列,赋之牺牲,以供皇天上帝社稷之享。乃命同姓之国,供寝庙之刍豢;令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之牺牲,以供山林名川之祀。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供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

行之是令,此谓一终,三旬二日。

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介虫为妖,四邻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季冬十二月,太阳运行到婺女宿的位置,黄昏时娄星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氐星位于南天正中。季冬十二月对应天干中的壬癸,主宰之帝是颛顼,神祇是玄冥,对应的动物是介虫(带甲壳的生物),对应的乐音是羽音,音律与大吕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六,味道为咸味,气味为朽味,祭祀对象是行神(道路之神),祭祀时以肾为首要祭品。此时大雁开始向北飞行,喜鹊开始筑巢,野鸡鸣叫、家鸡孵化。天子居住在玄堂右个(北堂西偏室),乘坐玄辂车,驾驭黑色的马,车上插着黑色旗帜,身穿黑色服饰,佩戴黑色玉佩,膳食以黍米和猪肉为主,使用的器物宏大且口部收敛。

命令有关部门举行大傩仪式驱邪,在四方分裂牲畜肢体祭祀,推出土牛塑像,以此送走寒气。猛禽飞得又快又猛,于是完毕山川之神的祭祀,以及帝王大臣、天地神祇的祭祀。

这个月,命令渔师开始捕鱼,天子亲自前往,品尝新鱼,先献祭到宗庙。此时冰层正厚,水泽冻结,命令取冰藏入冰窖。冰藏好后,下令告知百姓选出五谷种子。命令司农筹划耕作事宜,修理耒耜,准备田器。命令乐师举行大规模的吹奏仪式,然后结束一年的乐事。命令四监收集按常例应缴的薪柴,以供宗庙及各种祭祀的柴燎之用。

这个月,太阳运行到一年的最后一个次舍,月亮运行到一年的最后一个纪数,星辰运行一周回到原点。旧的年份即将结束,新的年份即将开始。要专一关注农民,不要派他们做其他事情。天子与卿大夫整顿国家法典,讨论四时政令,以适应来年的需要。命令太史排列诸侯的等级,摊派祭祀牺牲,以供皇天、上帝、社稷的祭祀。命令同姓诸侯国,供给宗庙祭祀的牲畜;让太宰依次统计卿大夫至庶民的土田数量,摊派祭祀牺牲,以供山林、名川的祭祀。凡是天下九州的百姓,无不贡献力量,以供皇天、上帝、社稷、宗庙、山林、名川的祭祀。

施行这些政令,这叫一年终结,共三十二天。

如果季冬施行应秋季的政令,就会白露早降,介虫成灾,四邻百姓躲入城堡;施行应春季的政令,就会胎兽夭亡,国民多患痼疾,这叫逆时令;施行应夏季的政令,就会水涝毁国,应雪不雪,冰冻消融。

注释

季冬:冬季第三个月(农历十二月),“季” 表示每季的最后一个月。

婺女、娄、氐:均为星宿名。婺女属北方玄武七宿,娄属西方白虎七宿,氐属东方苍龙七宿。

律中大吕:大吕为十二律之一,对应季冬,此时阳气将萌,律管音声象征 “大吕(阳气萌动)”。

大傩(nuó):古代年终驱邪的仪式,“傩” 指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

旁磔(zhé):在四方分裂牲畜肢体祭祀,“磔” 为分裂肢体的祭法,用以禳除灾害。

出土牛:制作土牛塑像并推出,象征劝农耕作,“土牛” 为泥土塑的春牛,后世演变为 “打春” 习俗。

征鸟厉疾:征鸟指猛禽(如鹰),厉疾形容飞行迅猛,季冬猛禽捕食旺盛,象征阴气盛极将衰。

司农:掌管农业的官员,周代称 “后稷”,汉以后称 “司农”。

耒耜(lěi sì):古代农具,耒为犁柄,耜为犁头,泛指农具。

四监:监管山林川泽的官员,“四” 指四方,负责征收薪柴。

薪燎:柴薪用于燃烧祭祀,“燎” 指点燃柴堆祭天。

日穷于次:太阳运行到十二次的终点,“次” 指星宿运行的位次。

月穷于纪:月亮运行到十二月的终点,“纪” 指月亮运行的周期。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中对季冬之月的详细记载,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月令制度中 “大傩送寒”“命渔师始渔” 等礼仪与冬季终结、春季将始的时令关联。

《吕氏春秋・季冬纪》

杂家著作中对季冬政令的阐述,强调 “数将几终,岁将更始” 的时间观,并收录 “饬国典,论时令” 的政治实践,可对比不同学派对冬季末期政治伦理的诠释。

《诗经・豳风・七月》

描述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的冬季藏冰场景,与文中 “命取冰,冰已入” 的物候记录相呼应,展现古代农耕文明的季节认知。

《周礼・地官・司徒》

记载 “季冬之月,令六乡之吏,皆会政致事” 的职官制度,与文中 “命司农计耦耕事” 的农事安排相互印证,理解古代 “顺时布政” 的制度逻辑。

相关阅读

《淮南子・时则训》

对季冬 “日穷于次,月穷于纪” 的阐释,结合道家 “冬藏春生” 思想,可深化对古代阴阳五行与季节对应关系的理解。

《齐民要术・杂说》

北魏贾思勰记录 “十二月,课农桑,选好种” 的农谚,可与文中 “令告民出五种” 的实践对照,展现理论与生产的结合。

《东京梦华录・除夕》

宋代孟元老记载汴京除夕 “禁中呈大傩仪,驱祟出南薰门” 的民俗,虽为后世演变,可对比古代 “大傩旁磔” 的礼仪传统。

《农政全书・农事・占候》

明代徐光启收录 “十二月雷,遍地贼” 等农谚,可与文中 “行夏令则水潦败国” 的灾异警示相参照,理解古代农事对气象规律的依赖。

《礼记・祭统》

详细规定 “冬祭曰烝,荐稻与雁” 的祭祀意义,可与文中 “乃尝鱼,先荐寝庙” 的季冬祭礼相联系,体会古代 “顺时奉祭” 的宗教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