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攻
分类:览·孝行览 浏览量:
五曰: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遇,然後可成,各一则不设。故桀纣虽不肖,其亡,遇汤武也。遇汤武,天也,非桀纣之不肖也。汤武虽贤,其王,遇桀纣也。遇桀纣,天也,非汤武之贤也。若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桀纣不亡,虽不肖,辱未至於此。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於此。故人主有大功,不闻不肖;亡国之主,不闻贤。譬之若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
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後患。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於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於吴。吴王将与之,伍子胥进谏曰:“不可与也!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道易人通,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丧越,越必丧吴。若燕秦齐晋,山处陆居,岂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吴哉?故曰非吴丧越,越必丧吴。今将输之粟,与之食,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财匮而民恐,悔无及也。不若勿与而攻之,固其数也。此昔吾先王之所以霸。且夫饥,代事也,犹渊之与阪,谁国无有?”吴王曰:“不然。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非义兵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不仁不义,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之食。不出三年,而吴亦饥。使人请食於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为禽。
楚王欲取息与蔡,乃先佯善蔡侯,而与之谋曰:“吾欲得息,柰何?”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请为飨息侯与其妻者,而与王俱,因而袭之。”楚王曰:“诺。”於是与蔡侯以飨礼入於息,因与俱,遂取息。旋舍於蔡,又取蔡。
赵简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诺。简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愿登夏屋以望。” 大臣皆谏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废。”群臣敬诺。襄子上於夏屋,以望代俗,其乐甚美。於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及归,虑所以取代,乃先善之。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马郡宜马,代君以善马奉襄子。襄子谒於代君而请觞之。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舞者操兵以斗,尽杀其从者。因以代君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赵氏至今有刺笄之证,与反斗之号。
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不备遵理,然而後世称之,有功故也。有功於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大凡国家的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定要遇到合适的时机才能成就,若条件单一则无法成立。所以夏桀、商纣虽暴虐无道,他们的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商汤、周武王。遇到汤武,是天意,并非仅因桀纣的不肖。商汤、武王虽贤能,他们的称王,是因为遇到了桀纣。遇到桀纣,是天意,并非仅因汤武的贤能。如果桀纣没有遇到汤武,未必会灭亡。桀纣不灭亡,即使不肖,羞辱也不会到如此地步。如果汤武没有遇到桀纣,未必能称王。汤武不称王,即使贤能,显耀也不会到如此程度。所以君主有大功,就听不到他不肖的名声;亡国之君,就听不到他贤能的名声。譬如优秀的农夫,能分辨土地适宜种什么,谨慎地耕作除草,未必能有收成。然而有收成的,必定是这样的农夫先付出,再遇上及时雨。遇上及时雨,是天地的力量,并非良农所能做到的。
越国发生大饥荒,越王很担忧,召范蠡来谋划。范蠡说:“大王何必担忧?如今的饥荒,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灾祸。吴国很富足,财物有余,吴王年少,智寡才轻,喜好一时的虚名,不考虑后患。大王若用厚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向吴国请求买粮,粮食就能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能占有吴国,大王何必担忧呢?” 越王说:“好!” 于是派人向吴国请求买粮。吴王准备给越国粮食,伍子胥进谏说:“不能给!吴国与越国土地相接,道路易通,是仇敌之国,不是吴国灭掉越国,就是越国灭掉吴国。像燕、秦、齐、晋地处山地陆地,怎能越过五湖九江、跨越十七处险阻来占有吴国呢?所以说不是吴国灭越,就是越国灭吴。如今输送粮食给越国,是助长仇敌、供养仇人。吴国财货匮乏、百姓恐慌时,后悔就来不及了。不如不给粮食并攻打越国,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从前我们先王称霸的原因。况且饥荒是交替出现的事,就像深渊与山坡,哪个国家没有呢?” 吴王说:“不是这样。我听说,义兵不攻打归服的国家,仁者给饥饿的人食物。如今越国归服却攻打它,不是义兵;越国饥饿却不给食物,不符合仁的体统。不仁不义,即使得到十个越国,我也不做。” 于是给了越国粮食。不出三年,吴国也发生饥荒,派人向越国请求买粮,越王不给,反而攻打吴国,夫差被擒。
楚王想夺取息国和蔡国,就先假装与蔡侯友善,和他谋划说:“我想得到息国,怎么办?” 蔡侯说:“息夫人是我妻子的姐妹。我请求为息侯和他的妻子设酒食,您和我一起去,趁机袭击息国。” 楚王说:“好。” 于是和蔡侯以飨礼为名进入息国,趁机一同行动,夺取了息国。回师时住在蔡国,又顺势夺取了蔡国。
赵简子病重,召太子告诉他说:“我死后下葬完毕,你穿上丧服登上夏屋山去眺望。” 太子恭敬地答应了。简子死后下葬完毕,太子穿上丧服,召大臣说:“我想登上夏屋山眺望。” 大臣都劝谏说:“登夏屋山是游乐,穿着丧服游乐,不可以。” 赵襄子说:“这是先君的命令,我不敢废除。” 群臣答应后,襄子登上夏屋山,眺望代国的风俗,见其地富饶。于是襄子说:“先君一定是用这来教导我夺取代国。” 回来后,他先和代国友善:代君好色,襄子就把姐姐嫁给他;代君献好马,襄子假意设宴招待。宴席上,襄子用金斗击杀代君,舞者从舞具中取出兵器杀尽随从。代君的妻子(襄子的姐姐)听闻后,磨尖发簪自杀。所以赵氏至今有 “刺笄” 的典故和 “反斗” 的名号。
这三位君主(越王、楚王、赵襄子)的成功都有缘由,虽不都合常理,但后世称赞他们,因为有功绩。若在某事上有功且无过失,即使称王也合理。
注释
各一则不设:条件单一则无法成功,“设” 指成立。
请籴(dí):请求买粮,“籴” 为买入粮食。
五湖九江:五湖指太湖流域湖泊,九江指长江支流,代指地理险阻。
飨(xiǎng)礼:设宴招待的礼仪,此处指以设宴为名行偷袭。
服衰(cuī):穿丧服,“衰” 通 “缞”,古代丧服。
夏屋之山: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为赵与代的边界山。
磨笄(jī):磨尖发簪自杀,“笄” 为束发簪子,代君夫人以此明志。
反斗:反转金斗击杀代君,“斗” 为酒器,后成为典故。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长攻》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长攻》,该篇以 “攻伐需借时机与谋略” 为核心,通过越灭吴、楚取息蔡、赵灭代等案例,阐述 “因时制宜” 的攻伐智慧,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 “时机与谋略并重” 的政治哲学。
《孙子兵法・计篇》
提出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强调战前谋略与时机判断的重要性,与文中越王借饥荒谋吴、赵襄子设伏代君的策略逻辑相通,展现兵家对 “谋定而后动” 的重视。
《韩非子・说林上》
收录 “楚王取息” 的细节,提及蔡侯因私怨助楚灭息,与文中 “佯善蔡侯” 的权谋形成互补,体现法家对 “术”(权术)的阐释 “君人者,操术而处势,故令行禁止”。
《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提出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的经济周期论,与文中 “饥,代事也” 的饥荒认知相印证,展现古代对自然规律与国家命运关联的思考。
相关阅读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详细记载吴越争霸中 “越饥请籴”“吴饥遭灭” 的过程,与文中范蠡 “饥者福祸相依” 的谋略呼应,如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的策略,体现时机把握与长期规划的重要性。
《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的战术思想,与文中 “遇时雨而后成” 的时机观形成类比 无论是战争还是治国,均需把握 “时” 与 “势” 的变化。
《曾国藩家书・谕纪泽》
强调 “事机之微,间不容发”,与文中赵襄子 “登夏屋而谋代” 的时机敏感性相通,体现传统智慧中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的处世哲学。
《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对 “耻感文化” 的分析,可与文中代君夫人 “磨笄自刺” 的行为对照 在古代伦理中,家族荣誉高于生命,此行为既体现对赵襄子的反抗,也暗含对 “义” 的坚守。
《吕氏春秋通诠・长攻》
考据学家对 “夏屋山望代”“反斗击代君” 的考证,指出其与《史记・赵世家》的关联:代国为白狄建立的政权,赵襄子灭代后,将代地纳入版图,为赵国崛起奠定基础,展现战国时期边疆民族融合与政治扩张的史实。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