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
分类:览·孝行览 浏览量:
一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後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於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後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後及所轻。今有人於此,行於亲重,而不简慢於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於事亲,光耀加於百姓,究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 《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所谓贵德,为其近於圣也;所谓贵贵,为其近於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於亲也;所谓敬长,为其近於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於弟也。”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 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第一种说法:大凡治理天下、管理国家,必须先致力于根本而后顾及末节。这里所说的根本,并非指耕耘种植,而是致力于人事。致力于人事,并非让贫穷者富有、让稀少者众多,而是致力于根本。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君主孝顺,就会名声显扬荣耀,臣下服从听命,天下人赞誉;臣子孝顺,就会侍奉君主忠诚,居官廉洁,面临危难勇于献身;士人百姓孝顺,就会耕作迅速,防守作战坚固,不溃败逃跑。孝,是三皇五帝的根本要务,是万事的纲纪。
掌握一种方法就能使百善到来,百邪离去,天下顺从,大概只有孝道了!所以评价人必须先从他亲近的人开始,然后推及疏远的人;必须先从他重视的人开始,然后推及轻视的人。如今有这样的人,对亲近重视的人行孝,对疏远轻视的人也不简慢,这就是笃厚谨慎地践行孝道。这是先王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厌恶别人;尊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轻慢别人。将爱敬全部用在侍奉父母上,荣光施加于百姓,遍及四海,这是天子的孝道。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留下的遗体。使用父母留下的遗体,怎敢不恭敬呢?起居不庄重,不是孝;侍奉君主不忠诚,不是孝;居官不恭敬,不是孝;交友不真诚,不是孝;作战没有勇气,不是孝。这五种行为不做好,灾祸就会殃及父母,怎敢不恭敬呢?”《商书》说:“刑法有三百条,没有比不孝罪更重的了。”
曾子说:“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条:崇尚道德、尊重显贵、尊敬老人、敬重长辈、慈爱幼小。这五条,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所谓崇尚道德,因为道德接近圣贤;所谓尊重显贵,因为显贵接近君主;所谓尊敬老人,因为老人接近父母;所谓敬重长辈,因为长辈接近兄长;所谓慈爱幼小,因为幼小接近弟弟。”
曾子说:“父母生下身体,子女不敢伤害;父母安排的职位,子女不敢废弃;父母保全的身体,子女不敢残缺。所以乘船不随意浮游,走路不走小路,能保全四肢身体,来守护宗庙,可称为孝了。”
奉养有五种方法:修建宫室、安置床席、节制饮食,是养护身体的方法;布置五色、施加五彩、陈列花纹,是养护眼睛的方法;校正六律、调和五声、混杂八音,是养护耳朵的方法;煮熟五谷、烹饪六畜、调和滋味,是养护口腹的方法;和颜悦色、说话愉悦、进退恭敬,是养护心志的方法。这五种方法,交替使用并深厚践行,可称为善于奉养了。
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痊愈后数月不出门,脸上仍有忧虑之色。弟子问他:“先生下堂伤了脚,痊愈后数月不出门,仍有忧虑,请问原因?” 乐正子春说:“你问得好!我听曾子说,曾子听孔子说:父母完整地生下子女,子女应完整地归还身体,不亏损身体,不损伤形体,可称为孝。君子每走一步都不应忘记这点。我忘记了孝道,所以忧虑。” 所以说,身体不是自己私有,而是父母留下的躯体。
教化百姓的根本是孝,践行孝道的方式是养。养可能做到,敬难做到;敬可能做到,使父母安适难做到;安适可能做到,善终难做到。父母去世后,端正自身行为,不留给父母坏名声,可称为能善终了。仁,就是仁爱这个;礼,就是践行这个;义,就是合宜这个;信,就是信守这个;强,就是强盛这个。安乐从顺行孝道中产生,刑罚从逆行孝道中兴起。
注释
务本:致力于根本,此处指以 “孝” 为治国之本,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章荣:显扬荣耀,“章” 通 “彰”,彰显。
耕芸疾:耕作迅速,“芸” 通 “耘”,除草,泛指农事。
不罢北:不溃败逃跑,“罢” 通 “疲”,“北” 指败逃。
遗体:身体,古人认为身体由父母给予,故称 “遗体”。
刑三百:泛指刑法众多,《商书》原句已佚,此处为引用。
乐正子春:春秋时曾子弟子,“乐正” 为复姓,以孝行著称。
瘳(chōu):病愈,此处指脚伤痊愈。
严亲:父母,“严” 指父亲,“亲” 指母亲,此处为尊称。
卒为难:善终难,“卒” 指终,即父母去世后的孝行延续。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孝行》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该篇以 “孝为治国之本” 为核心,系统阐述孝道对天子、人臣、士民的伦理要求,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儒家孝道与治国理念的融合。
《孝经・开宗明义章》
孔子提出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与文中 “孝为万事之纪” 的观点相呼应,是儒家孝道理论的经典文献。
《论语・学而》
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 及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的论述,与文中曾子论孝的内容相互补充,展现早期儒家孝道思想的实践维度。
《礼记・祭义》
详细记载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等孝行规范,与文中 “养志之道” 形成理论互补,深化对 “敬养” 的理解。
相关阅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记载曾子 “孝行著于天下” 的事迹,如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与文中乐正子春伤足忧孝的故事相呼应,展现儒家孝行的历史实践。
《二十四孝图・啮指痛心》
曾子因母亲啮指而心痛的典故,直观演绎 “五行不遂,灾及乎亲” 的孝道感应思想,可与文中理论对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对《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的注释,强调 “孝莫大于顺亲”,与文中 “全而归之” 的身体观形成理学阐释。
《王阳明・传习录》
提出 “孝亲之心即是良知”,将孝道纳入心学体系,深化了文中 “孝为百善之本” 的哲学内涵。
《中国孝文化研究》(陈来)
现代学者分析孝道从 “宗族伦理” 向 “治国工具” 的演变,关联文中 “人主孝则天下誉” 的政治伦理,展现孝文化的历史维度。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