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尤
分类:览·有始览 浏览量:
三曰:世之听者,多有所尢。多有所尢,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尢也。
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邾君以为然,曰: “将何所以得组也?”公息忌对曰:“上用之则民为之矣。”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知说之行也,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 “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组者,其家多为组也。”邾君不说,於是复下令,令官为甲无以组。此邾君之有所尢也。为甲以组而便,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也?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为组,亦何益也?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用组之心,不可不察也。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尢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後能知美恶矣。《庄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钩殶者战,以黄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掘。”鲁人可谓外有重矣。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
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於俗,则何可扩矣。
白话文翻译
第三种说法:世上善于倾听的人,大多有认知偏差。有太多认知偏差,那么倾听必然违背常理。产生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关键一定是因为人的喜好与厌恶。面向东看的人看不见西墙,向南望的人望不见北方,这是因为注意力有所专注。
有个丢失斧头的人,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看他走路的样子,像偷斧头;看他的脸色,像偷斧头;听他的言语,像偷斧头;动作态度,没有不像偷斧头的。后来他在谷堆里找到了斧头,第二天再看见邻居的儿子,动作态度没有一点像偷斧头的人。邻居的儿子没有变化,是他自己变化了。变化的原因没有别的,是因为有认知偏差。
邾国的旧法,用丝帛制作甲衣的衬里。公息忌对邾君说:“不如用丝带。凡是甲衣坚固的原因,在于填满甲片的孔窍。如今用丝帛填孔窍只能发挥一半的防护力,而丝带却不同,孔窍填满就能完全发挥防护力。” 邾君认为有理,问:“从哪里得到丝带呢?” 公息忌回答:“君上使用,百姓就会制作。” 邾君说:“好。” 于是下令,命官署制作甲衣必须用丝带。公息忌知道建议被采纳,就让家人都制作丝带。有人中伤他说:“公息忌想让甲衣用丝带,是因为他家大量制作丝带。” 邾君不悦,于是又下令,命官署制作甲衣不用丝带。这是邾君的认知偏差。用丝带制作甲衣便利,公息忌即使多做丝带又有什么妨害?如果丝带不便利,公息忌即使不做丝带,又有什么益处?做不做丝带,不足以影响公息忌的建议,对用丝带的本心,不能不考察清楚。
鲁国有个丑陋的人,他父亲出门看见商咄,回来告诉邻居:“商咄不如我儿子好看。” 其实他儿子极丑,商咄极美。他认为极美的不如极丑的,是被偏爱迷惑了。所以知道美的丑、丑的美,才能真正知晓美丑。《庄子》说:“用瓦器赌博的人心态从容,用带钩赌博的人容易紧张,用黄金赌博的人心态危殆。赌博的本质一样,而有危殆心态,必定是因为在外物上有所看重。对外物过分看重,内心就会笨拙。” 鲁人可称得上对外物有过分看重了。这道理体现在齐人想得到金子,以及秦国墨者互相嫉妒,都是因为有认知偏差。
老聃就懂得这个道理,像树木直立在独绝之境,必定不合世俗,那又怎么会被迷惑呢?
注释
尢(yóu):通 “囿”,局限、偏差,指认知上的局限与偏见。
亡鈇(fū):丢失斧头,“鈇” 同 “斧”,此为《列子》中 “疑邻盗斧” 的典故原型。
抇(hú)其谷:挖掘谷堆,“抇” 指挖掘、发掘。
甲裳以帛:用丝帛做甲衣的衬里,“甲裳” 指甲衣,“帛” 为丝织品。
公息忌:邾国大臣,“公息” 为复姓,“忌” 为名,事迹仅见于《吕氏春秋》。
组:丝带,此处指用丝带填充甲片孔窍,增强防护力。
商咄:传说中极美的人,与 “至恶” 之子形成对比,凸显偏见的荒谬。
以瓦殶(zhù)者翔:用瓦器赌博的人心态轻闲,“殶” 指赌博,“翔” 指从容。
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绝圣弃智”,与文中 “植木而立乎独” 的超脱境界呼应。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去尤》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去尤》,该篇以 “去除认知偏差” 为核心,通过 “亡鈇者”“邾君用组” 等故事,阐述主观偏见对判断的干扰,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认知论的探讨。
《列子・说符》
收录 “疑邻盗斧” 的完整寓言,与本文故事基本一致,展现道家对 “虚静无心” 认知态度的推崇。
《庄子・达生》
提出 “外重者内拙”,与文中引用的 “以瓦殶者翔” 一脉相承,强调超越外物干扰的认知哲学。
《韩非子・说难》
分析进谏者如何避免君主的认知偏差,如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与文中 “邾君听谗” 的教训形成政治谋略的互补。
相关阅读
《史记・滑稽列传》
记载优孟讽谏楚庄王厚葬爱马,以 “以大夫礼葬马,诸侯闻之必笑王” 的迂回方式破除君主偏见,与文中 “去尤” 的智慧相呼应。
《资治通鉴・唐纪》
唐太宗谓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强调通过纳谏破除认知偏差,实践了文中 “听必悖矣” 的警示。
《王夫之・读通鉴论》
批判 “邾君以私废公” 的行为,指出 “听言之道,先察其心,后观其效”,体现明清之际对认知方法论的深化。
《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
现代心理学中的 “证实偏差”(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可与文中 “意其邻之子” 的认知机制对照,展现古今对思维误区的共同认知。
《苏轼・石钟山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的质疑精神,与文中 “去尤” 的认知态度相通,展现中国文化中务实求知的传统。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