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初
分类:纪·季夏纪 浏览量: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四]。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七],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奸众辟从此产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
白话文翻译
夏后氏孔甲在东阳萯山打猎。突然刮起大风,天色昏暗,孔甲迷失方向,走进一户百姓家。这家主人正在分娩,有人说:“君主到来,这是良辰吉日,这个孩子必定大吉大利。” 也有人说:“承受不起啊,这个孩子必定会有灾祸。” 孔甲于是带走孩子,说:“让他做我的儿子,谁敢降祸于他?” 孩子长大后,帐幕的木橑突然断裂,斧子砍断了他的脚,于是成为守门人。孔甲感叹道:“唉!这是遭遇灾难,都是命啊!” 于是创作《破斧》之歌,这实际上是东方音乐的开端。
大禹治水时,遇见涂山氏之女。大禹尚未与她成婚就巡视南方。涂山氏之女便让侍女在涂山南面等候大禹。她作歌道:“候人兮猗!” 这实际上是南方音乐的开端。后来周公、召公采集这种乐调,成为《诗经》中的《周南》《召南》。
周昭王亲自率军征伐荆楚。辛余靡身材高大、力大无穷,担任昭王的车右(护卫)。返程渡过汉水时,桥梁崩塌,昭王和蔡公落入水中。辛余靡救昭王向北渡河,又返回救起蔡公。周公于是封他为西翟的诸侯,称长公。殷商的整甲迁都西河,仍思念故地,于是创作西方音乐。长公迁居西山后延续了这种乐调。秦穆公采集这种乐调,由此产生了秦地音乐。
有娀氏有两位美貌少女,为她们建造九层高台,饮食时必定击鼓作乐。天帝派玄鸟(燕子)去看望她们,燕子鸣叫着 “谥隘” 之声。两位少女喜爱燕子,争相捕捉,用玉筐盖住它。过了一会儿,掀开玉筐查看,燕子留下两颗卵,向北飞去,不再返回。两位少女作歌,终章唱道:“燕燕往飞!” 这实际上是北方音乐的开端。
大凡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内心有所感,就会通过音乐表达出来,音乐形成于外,又能感化内心。因此,听到音乐就能了解当地的风俗,考察风俗就能知晓民心志向,观察志向就能知晓道德修养。国家的盛衰、君主的贤愚、君子小人的品行,都会在音乐中体现,无法隐藏。所以说:通过音乐考察世道,是极为深刻的。
土地贫瘠则草木不生长,水流紊乱则鱼鳖长不大,世道混浊则礼制繁琐、音乐淫靡。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是乱国君主的喜好,是德行衰败者的愉悦来源。放纵邪僻、轻佻越礼、过度泛滥的音乐出现,就会感召放纵傲慢的风气、奸邪轻慢的心思;受到感召,各种奸邪之事就会随之产生。因此,君子要回归正道以修养德行,端正德行以创作音乐,用和谐的音乐促成天下和顺。音乐和谐,百姓就会归附正道。
注释
夏后氏孔甲:夏朝第十四任君主,传说中喜好鬼神之事,《史记・夏本纪》载其 “好方鬼神,事淫乱”。
幕动坼橑(lǎo):幕指帐幕,坼意为断裂,橑指支撑帐幕的木椽。此句形容意外灾祸的突然发生。
候人兮猗:“兮”“猗” 为语气词,这句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最早情歌之一,表达对爱人的思念。
周昭王征荆:周昭王南征荆楚是西周重要历史事件,《史记》载其 “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文中所述为神话化演绎。
殷整甲徙宅西河:殷整甲即商王河亶甲,据《史记・殷本纪》,他迁都于相(今河南内黄),文中 “西河” 可能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有娀(sōng)氏二女:传说中商族始祖契的母亲简狄为有娀氏之女,文中故事是商族始祖诞生神话的另一种版本,与《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相呼应。
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因风格活泼奔放,被儒家视为 “淫乐”,与雅正的 “先王之乐” 相对。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音初》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音初》,该篇通过四个方位音乐起源的传说(东音、南音、西音、北音),阐述音乐与地域文化、政治伦理的关系,可对照原文理解 “音乐反映世道” 的核心观点。
《诗经・周南・关雎序》
儒家对《诗经》的阐释,提出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与文中 “闻其声而知其风” 的音乐政治学思想一致。
《礼记・乐记》
系统论述 “乐与政通”,如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可与文中批判 “礼烦而乐淫” 的立场相互印证。
《史记・乐书》
司马迁引用《乐记》并补充汉代乐论,强调 “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拓展音乐的功能。
相关阅读
《尚书・舜典》
记载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体现上古时期对音乐本质的认知,可与文中 “感于心则荡乎音” 的创作论对照。
《韩非子・十过》
记载师旷论 “清商之音” 为 “亡国之音”,以历史故事印证 “乐以知政” 的观点,与文中 “盛衰贤不肖皆形于乐” 的逻辑相通。
《论衡・订鬼篇》
王充批判 “鬼者,老物精也” 的迷信观念,可对比文中孔甲遇 “天命” 的宿命论,展现古代对 “灾异” 的多元解释。
《乐府诗集・新乐府序》
唐代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继承 “音乐反映现实” 的传统,可视为文中 “观其志而知其德” 的文学实践。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黄宗羲批判明代社会 “俗尚日奢”,提出 “治天下者,当以天下为家”,其对奢靡风气的反思与文中 “世浊则乐淫” 的警示一脉相承。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