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躬
分类:览·审分览 浏览量:
四曰:人之意苟善,虽不知,可以为长。故李子曰:“非狗不得兔,兔化而狗,则不为兔。”人君而好为人官,有似於此。其臣蔽之,人时禁之;君自蔽,则莫之敢禁。夫自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
祓篲日用而不藏於箧,故用则衰,动则暗,作则倦。衰、暗、倦,三者非君道也。
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圣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尽其巧,毕其能,圣王在上故也。圣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养其神、修其德而化矣,岂必劳形愁弊耳目哉?是故圣王之德,融乎若日之始出,极烛六合,而无所穷屈;昭乎若日之光,变化万物,而无所不行;神合乎太一,生无所屈,而意不可障;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见其形。今日南面,百邪自正,而天下皆反其情,黔首毕乐其志,安育其性,而莫为不成。故善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亲矣,名号已章矣。
管子复於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宁速。请置以为大田。登降辞让,进退闲习,臣不若隰朋,请置以为大行。蚤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贵富,臣不如东郭牙,请置以为大谏臣。平原广城,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若王子城父,请置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若弦章,请置以为大理。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足矣;君欲霸王,则夷吾在此。”桓公曰:“善。”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於管子。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与五子之能也。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况於人主乎?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则幽诡愚险之言无不职矣,百官有司之事毕力竭智矣。五帝三王之君民也,下固不过毕力竭智也。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
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若此则形性弥羸,而耳目愈精;百官慎职,而莫敢愉綖;人事其事,以充其名。名实相保,之谓知道。
白话文翻译
其四:人的心意如果善良,即使不精通具体事务,也可以做长官。所以李子说:“不是狗就抓不到兔子,但如果兔子变成狗,就不再是兔子了。” 君主如果喜好做官吏的事,就和这类似。臣子蒙蔽君主,有时还会被人禁止;君主自我蒙蔽,就没人敢禁止了。亲自去做官吏的事,是自我蒙蔽中最严重的情况。
扫帚天天使用却不藏在箱子里,所以使用就会损耗,动起来就会昏暗,劳作就会疲倦。损耗、昏暗、疲倦,这三者都不是君主该有的状态。
大桡创造甲子,黔如创造虏首(占卜术),容成创造历法,羲和创造占日(观测太阳),尚仪创造占月(观测月亮),后益创造占岁(观测年成),胡曹创造衣服,夷羿创造弓箭,祝融创造集市,仪狄创造酒,高元创造房屋,虞姁创造船,伯益创造井,赤冀创造臼(舂米工具),乘雅创造车驾,寒哀创造驾车技术,王冰创造用牛驾车,史皇创造图画,巫彭创造医术,巫咸创造占卜。这二十种官职,是圣人用来治理天下的。圣王不能亲自做这二十种官职的事,却能让二十官竭尽技巧和能力,是因为圣王居于上位(善于任用)。圣王不做的事,正是他能治理好天下的原因;他不知道的事,正是他能知晓万物的原因。修养精神、提升德行就能感化万物,何必一定要劳累身体、让耳目疲惫呢?所以圣王的德行,像太阳刚升起一样光明,遍照天下而没有穷尽;像阳光一样明亮,改变万物而没有行不通的地方;精神与 “太一”(道的本源)融合,生命没有困厄而意志不可阻挡;精气与鬼神相通,深邃玄妙而不见形体。如今君主向南而坐(临朝执政),各种邪念自然端正,天下人都回归本真,百姓都能快乐地实现志向、安养本性,没有什么事做不成。所以善于做君主的人,谨慎地顺应性命的本真,百官就能治理好,百姓就能亲近,名号就能显扬。
管仲向齐桓公回复说:“开垦田地、扩大城邑,开辟土地、种植粮食,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我不如宁速。请任命他为大田(农官)。迎送宾客、礼仪辞让,进退娴熟,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行(礼官)。早朝晚退,敢于触犯君主脸色,进谏必定忠诚,不避死亡,不重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臣(谏官)。在平原广野,战车不后退,士兵不转身,击鼓之后,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军职)。判决案件、公正裁决,不杀无辜,不冤无罪,我不如弦章。请任命他为大理(司法官)。您如果想治国强兵,这五人就足够了;您如果想称霸天下,有我夷吾在此。” 齐桓公说:“好。” 让五人各任其职,接受管仲的命令。十年之内,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这都是管仲和五人的能力所致。管仲是臣子,不承担自己不擅长的事,而是让五人充分发挥能力,何况君主呢?君主知道不依仗自己的才能、勇力、诚信来统治百姓,就接近王道了。
凡是君主,应处于平静状态,依靠道德教化,来掌握治国的关键。像这样,身体虽然越来越弱,耳目却会越来越敏锐;百官谨慎履职,没人敢懈怠;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来符合自己的名分。名实相符,就叫做懂得治国之道。
注释
李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张 “重农”“法治”,此处引其言论说明君臣职分不可混淆。
祓篲(fú huì):扫帚,喻指具体事务,强调君主不应亲力亲为。
大桡(ráo)作甲子:大桡,传说中创造天干地支(甲子)的人;甲子,古代纪年、纪时的符号系统。
太一:道家概念,指宇宙的本源、道的终极状态。
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临朝,代指执政。
黔首:古代对百姓的称呼。
宁速、隰朋、东郭牙、王子城父、弦章:均为齐桓公时期的大臣,分管农、礼、谏、军、司法等职。
愉綖(yú yán):懈怠、偷懒,“愉” 通 “偷”,“綖” 为 “延” 的假借,指拖延。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知度》:本文节选自《审分览・知度》,核心思想是 “君主应守道任贤,不亲小事”,与《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的辩证思维相通,体现道家 “无为而无不为” 在治国中的实践。
管仲的治国智慧:管仲通过举荐五人分掌各职,自己总揽全局,展现 “知人善任” 的领导艺术。这与《史记・管晏列传》中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的记载呼应,可分析春秋时期 “相权” 与 “君权” 的协作模式。
先秦的 “官制起源” 传说:文中列举二十官的创造传说,反映古人对 “分工协作” 的早期认知 治国需各尽其能,君主的核心是 “统合众智”。这类传说在《世本・作篇》中也有记载,可对比不同文献对古代发明权的追溯。
相关阅读
《韩非子・八经》:“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将君主分为三等,与本文 “君主不恃其能” 的主张一致,可对比法家与杂家对 “用人之道” 的共同认知。
《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孔子强调 “明确职分、举荐贤才”,与管仲荐五人的实践异曲同工,体现儒法在 “任官” 理念上的相通。
《淮南子・泰族训》:“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 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继承《吕氏春秋》的 “无为” 思想,进一步阐述君主 “守道任贤” 的具体路径,可延伸理解汉代对先秦政治哲学的继承。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