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数
分类:览·审分览 浏览量:
三曰:凡官者,以治为任,以乱为罪。今乱而无责,则乱愈长矣。人主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是臣得後随以进其业。君臣不定,耳虽闻不可以听,目虽见不可以视,心虽知不可以举,势使之也。凡耳之闻也藉於静,目之见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亡国之主,其耳非不可以闻也,其目非不可以见也,其心非不可以知也,君臣扰乱,上下不分别,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驰骋而因耳矣,此愚者之所不至也。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无骨者不可令知冰。有土之君,能察此言也,则灾无由至矣。
且夫耳目知巧固不足恃,惟修其数行其理为可。韩昭厘侯视所以祠庙之牲,其豕小,昭厘侯令官更之。官以是豕来也,昭厘侯曰:“是非向者之豕邪?”官无以对。命吏罪之。从者曰:“君王何以知之?”君曰:“吾以其耳也。”申不害闻之,曰:“何以知其聋?以其耳之聪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当也。故曰去听无以闻则聪,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去三者不任则治,三者任则乱。” 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以浅阙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说固不行。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三亩之宫,而心不能知。其以东至开梧,南抚多<婴页>,西服寿靡,北怀儋耳,若之何哉?故君人者,不可不察此言也。
治乱安危存亡,其道固无二也。故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凡应之理,清净公素,而正始卒。焉此治纪,无唱有和,无先有随。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东哉?故曰君道无知无为,而贤於有知有为,则得之矣。
有司请事於齐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请,公曰:“告仲父。”若是三。习者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易哉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後,曷为其不易也?”桓公得管子,事犹大易,又况於得道术乎?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後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白话文翻译
其三:所有官员,都以治理好事务为职责,以制造混乱为罪过。如果混乱发生却无人担责,混乱就会愈发严重。君主喜欢显露才能、主动出头,臣子则以不抗争保住职位、以顺从讨好君主,这就成了君主代替官员做官员的事,而臣子得以跟在后面推进自己的事务。君臣职责不确定,耳朵即使听到也无法分辨,眼睛即使看到也无法看清,心里即使明白也无法施行,这是形势造成的。耳朵能听见依赖安静,眼睛能看见依赖明亮,心里能知晓依赖道理。君臣互换职责,这三种官能就都作废了。亡国的君主,耳朵不是不能听,眼睛不是不能看,心里不是不能知,而是君臣混乱、上下不分,即使听到了又等于听到了什么?即使看到了又等于看到了什么?即使知道了又等于知道了什么?盲目行事却依赖耳目,这是愚者做不到的(指无法真正理解)。做不到就无法知晓,无法知晓就不会相信。没有骨节的虫子不可能让它知道冰雪的寒冷。拥有国土的君主,能明白这话,灾祸就无从降临了。
况且耳目智巧本就不足依赖,只有修习方法、遵循道理才可行。韩昭厘侯查看祭祀宗庙的牲畜,发现猪太小,命令官员换一头。官员还是把那头猪拿了来,昭厘侯说:“这不是刚才那头猪吗?” 官员无言以对。昭厘侯下令官吏治他的罪。随从问:“君王怎么知道的?” 昭厘侯说:“我通过猪的耳朵认出来的。” 申不害听说后,说:“怎么知道人聋了?因为他耳朵太灵敏;怎么知道人瞎了?因为他眼睛太明亮;怎么知道人狂了?因为他言辞太得当。所以说,去掉刻意去听的念头,听力才会灵敏;去掉刻意去看的念头,视力才会明亮;去掉刻意去知的念头,判断才会公正。不依赖这三者就会安定,依赖这三者就会混乱。” 这是说耳目心智不足依赖。耳目心智用来认知的范围很有限,用来见闻的深度很浅薄。以浅薄有限的认知居于天下,安抚不同习俗,治理万民,这种主张本就行不通。十里之外,耳朵听不到;帷幕墙壁之外,眼睛看不到;三亩大的宫室,心里也无法完全知晓。那要向东到开梧,向南安抚多 <婴页 >,向西臣服寿靡,向北怀柔儋耳,又能怎么样呢?所以统治百姓的君主,不能不明察这话。
治乱安危存亡,道理本就没有两样。所以最高的智慧是舍弃智慧,最高的仁爱是忘却仁爱,最高的德行是不刻意求德。无言无思,静等时机,时机到了就应对,心态从容的人能取胜。凡应对的道理,在于清净公正、保持本真,自始至终端正。这是治理的纲纪:没有倡导却有应和,没有领先却有跟随。古代的君王,自己做的事少,依赖的多。依赖,是君主的方法;亲力亲为,是臣子的本分。亲力亲为就会混乱,依赖就会安定。顺应冬天的寒冷,顺应夏天的炎热,君主何必主动作为呢?所以说君主的方法是无知无为,却比有知有为更好,这就掌握了治国之道。
官员向齐桓公请示事务,桓公说:“把这事告诉仲父(管仲)。” 官员又请示,桓公还是说:“告诉仲父。” 这样反复三次。侍从说:“一次是仲父,两次是仲父,做君主真容易啊!” 桓公说:“我没得到仲父时很难,得到仲父之后,怎么会不容易呢?” 桓公得到管仲,做事尚且很容易,又何况掌握了道术呢?
孔子在陈、蔡之间陷入困境,野菜汤里没有米粒,七天没吃过粮食。白天躺着休息。颜回讨到米,烧火做饭,快要熟时,孔子看见颜回从甑里抓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拜见孔子并献上饭食。孔子假装没看见他抓饭,起身说:“刚才梦见祖先,要先吃干净的饭再祭祀。” 颜回回答:“不行。刚才煤灰掉进甑里,扔掉沾灰的饭不吉利,我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感叹道:“所相信的是眼睛,可眼睛也不可信;所依赖的是心,可心也不足依赖。弟子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所以认知并不难,孔子的难处在于了解人。
注释
以治为任,以乱为罪:以治理好为职责,以制造混乱为罪过。
暴示能:显露才能,“暴” 指公开显露。
取容:讨好别人以求安身。
三官:指耳、目、心三种官能。
无骨者:指没有骨节的虫子(如蚯蚓等),喻指认知有限的人。
开梧、多 <婴页>、寿靡、儋耳:均为古代四方边远部族或地名,代指天下各地。
甑(zèng):古代蒸饭的瓦器。
煤炱(tái):煤灰。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勿躬》:本文节选自《审分览・勿躬》,核心思想是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强调君主应舍弃具体事务,依赖臣子履职。可结合《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理解道家 “无为” 思想在治国中的体现。
申不害的术治思想:文中申不害提出 “去听、去视、去智”,体现法家 “术治” 对君主 “虚静” 的要求 君主需隐藏意图,避免被臣子揣测。这与《韩非子・二柄》中 “君无见其所欲” 的主张相通,可对比法家与道家 “无为” 的异同。
认知的局限性:文中以 “十里不闻、帷墙不见” 说明耳目心智的局限,与《庄子・秋水》“夏虫不可语冰” 的寓言主旨一致,均强调认知受环境与自身条件的限制,可延伸探讨先秦哲学对 “认知边界” 的思考。
相关阅读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强调君主以身作则,与本文 “君道无为” 形成儒家与道家治国理念的对比,体现先秦诸子对 “君道” 的不同思考。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与本文桓公 “告仲父” 的典故呼应,展现 “君逸臣劳” 的政治实践。
《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以寓言说明主观偏见对认知的影响,与孔子误解颜回 “攫甑而食” 的故事同理,可互证 “耳目心智不足恃” 的观点。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