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磿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齐庄子请攻越,问于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庄子曰:“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以告鸮子[七]。鸮子曰:“已死矣,以为生。”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第二种说法:先王首先顺应民心,所以能成就功名。凭借德行赢得民心而建立伟大功名的,古代多有这样的事例。失去民心却能建立功名的,还从未有过。得民心必定有方法,即使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或是百户人家的小城,百姓没有不喜悦的。做百姓喜悦的事,民心自然就得到了,百姓所喜悦的事难道很多吗?这就是得民心的关键。

从前商汤攻克夏朝而匡正天下。当时天大旱,连续五年没有收成,汤就到桑林用自身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责任在我一人。不要因为我一人不贤,让上帝鬼神伤害百姓的性命。” 于是剪断头发,磨破双手,把自己当作牺牲,向天帝祈求福泽。百姓于是非常喜悦,大雨随之降临。这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和人事的道理。

文王住在岐山时侍奉纣王,受冤屈侮辱仍文雅恭顺,朝见晚见必定按时,进献贡品必定恰当,祭祀必定恭敬。纣王高兴,命令文王称西伯,赐给他千里土地。文王行大礼辞谢说:“我愿为百姓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文王并非厌恶千里土地,而是认为为百姓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必定能得民心。得民心比得千里土地更可贵,所以说文王明智。

越王深以会稽之耻为苦,想深切赢得民心,以便让百姓为灭吴而死战。他自身不安于枕席,口中不尝美味,眼中不看美色,耳中不听钟鼓。三年来苦身劳力,唇焦肺干,对内亲近群臣,对下养育百姓,以此来凝聚人心。有美味佳肴不够分给众人,自己就不敢吃;有酒就倒入江中,与百姓共饮。自己亲自耕种来吃,妻子亲自织布来穿。滋味禁止珍奇,衣服禁止双层,颜色禁止两种以上。时常出行在路上,随车装载食物,去看望那些孤寡老弱中患重病、贫困潦倒、面色愁苦、生活不足的人,必定亲自给他们食物吃。于是聚合诸大夫告诉他们说:“我愿与吴国决战以求上天裁决。让吴越两国相互残杀,士大夫肝脑涂地,同日而死,我与吴王颈臂相交而倒下,这是我的最大心愿。如果这样还不行,对内估量我国不足以损伤吴国,对外结交诸侯也不能危害它,那我就放弃国家,离开群臣,佩剑抱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拿着扫帚去侍奉吴王,以便与吴王决一死战。我即使知道会身首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羞辱,我的志向也必定要实现!” 于是后来果然与吴国在五湖交战,吴军大败,越军于是包围吴王宫,城门失守,擒获夫差,杀死吴相,灭吴两年后称霸。这都是先顺应民心的结果。

齐庄子请求攻打越国,询问和子。和子说:“先君有遗令说:‘不要攻打越国。越国像猛虎一样。’” 庄子说:“虽然是猛虎,现在已经死了。” 和子把这话告诉鸮子。鸮子曰:“说它死了,其实还活着。” 所以凡是行事,必定先审察民心,然后才可行动。

注释

正天下:匡正天下,指汤灭夏后建立统治。

桑林:古地名,传说为汤祈祷求雨之处。

翦其发,磿其手:翦通 “剪”,磿(lì)指磨破。古代以身体为牺牲的一种仪式。

雅逊:文雅恭顺。

炮烙之刑:商纣王所用的酷刑,以铜柱加热后让犯人爬行。

靡曼:指美色、华丽的事物。

属诸大夫:聚合诸大夫,属(zhǔ)意为聚集。

徼天之衷:徼(jiǎo)通 “邀”,祈求上天裁决。

偾(fèn):倒下,此处指战死。

要领不属:腰与颈不相连,指身首异处。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顺民》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顺民》,该篇以汤祷桑林、文王请刑、勾践灭吴为例,系统阐述 “顺民心者得天下” 的政治哲学,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理论建构。

《尚书・泰誓》

记载武王伐纣时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民心与天命直接关联,与文中 “得民心者成功名” 的思想一脉相承。

《孟子・离娄上》

提出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强调民心向背是政权存亡的关键,与文中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 的论断相互印证。

《荀子・王制》

主张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比喻深化民本思想,可与文中勾践 “下养百姓” 的实践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对照。

相关阅读

《史记・殷本纪》

记载商汤 “剪发断爪,以身为牺牲” 的祈雨典故,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正史理解神话叙事与历史记载的融合。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详细记录勾践 “苦身劳力,与民同苦” 的十年生聚历程,如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与文中 “内亲群臣,下养百姓” 的描述相互补充。

《贞观政要・君道》

唐太宗谓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践行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直接继承了文中 “顺民心者王” 的政治传统。

《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将民本思想推向新高度,可视为对文中 “取民之所说” 理念的突破性发展。

《盐铁论・取下》

汉代贤良文学主张 “明王爱其民,故刑罚轻而赋敛薄”,反对与民争利,与文中汤 “以身祷旱” 的仁德形象形成跨时代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