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窌,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无有障塞;田猎罼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

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任降于桑,具栚曲{豦}筐。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堕。

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於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

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犊,举书其数。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早降,兵革并起。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季春三月,太阳运行到胃宿的位置,黄昏时七星(星宿名,即星宿)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牵牛星位于南天正中。季春三月对应天干中的甲乙,主宰之帝是太皞,神祇是句芒,对应的动物是鳞虫,对应的乐音是角音,音律与姑洗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八,味道为酸味,气味为膻味,祭祀对象是门户,祭祀时以脾脏为首要祭品。此时桐树开始开花,田鼠(古人认为田鼠此时化为鴽鸟),彩虹开始出现,浮萍开始生长。天子居住在青阳宫的右侧房间,乘坐装饰华美的鸾车,驾驭青色骏马,车上插着青色旗帜,身穿青色服饰,佩戴青玉配饰,膳食以麦类和羊肉为主,使用的器物形制疏朗通透。

这个月,天子向先帝进献鞠衣(黄桑之衣,春季祭祀的礼服),命令掌管舟船的官员检查船只,反复检查五次,然后禀告天子船只准备完毕。天子于是开始乘船。向宗庙进献鲔鱼,为麦子祈求籽实饱满。

这个月,生机正旺盛,阳气向外发散,万物生长,萌芽尽皆舒展,此时不宜收敛闭藏。天子广布德行、施行恩惠,命令有关官员打开粮仓,赈济贫穷百姓,救济困乏断粮之人;打开府库,拿出布帛,周济天下;劝勉诸侯,聘请名士,礼待贤者。

这个月,命令司空说:“应时之雨即将降下,地下水向上蒸腾,要巡视城邑,遍察原野,修缮堤防,疏通沟渠,开通道路,确保没有堵塞;打猎用的网具、捕鸟的药饵,不得带出九门(都城各城门)。”

这个月,命令管理山林的官员不得砍伐桑树柘树。斑鸠振动羽翼,戴胜鸟(一种候鸟)停在桑树上,准备好养蚕的栚(蚕箔)、曲(蚕架)、{豦}(竹筐)。后妃进行斋戒,亲自向东行躬桑之礼(采摘桑叶)。禁止妇女闲游观赏,减少妇女的劳役,鼓励养蚕之事。蚕事完成后,将蚕茧分配并称量蚕丝,考核功效,用来制作祭天祀庙的礼服,无人敢懈怠。

这个月,命令工师(掌管百工的官员)让各类工匠检查五库(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的仓库)物品的质量,确保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等没有次品。百工各尽其责,监工每日发布号令,要求不违背时令,不得制作过度奇巧的器物,以免动摇君主之心。

这个月的月末,选择吉日,举行盛大的乐舞合演,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前往观看。

这个月,将种牛、种马与母畜放养在牧场。统计作为牺牲的马驹牛犊的数量。国人举行傩礼(驱邪仪式),在九门宰杀牲畜祭神禳灾,以结束春气。

施行这些政令,及时雨就会整月降落。如果季春施行应冬季的政令,就会寒气不时发作,草木凋零,国家出现大的恐慌;施行应夏季的政令,百姓多患疫病,应时雨不降,山地丘陵的作物无收成;施行应秋季的政令,则天多阴云,连绵阴雨提前降临,战争频发。

注释:

季春:春季第三个月(农历三月),“季” 表示每季的最后一月。

胃、七星、牵牛:均为星宿名。胃宿属西方白虎七宿,七星属南方朱雀七宿,牵牛即牛宿,属北方玄武七宿。

姑洗(xǐ):十二律之一,对应季春,意为 “姑洗万物”,象征阳气洗去阴浊,万物生长。

鞠衣:古代王后、命妇的礼服,用桑叶染色,色如鞠尘(淡黄色),用于春季祭祀。

舟牧:掌管舟船的官员。

仓窌(jiào):粮仓,“仓” 指露天粮仓,“窌” 指地下粮窖。

野虞:掌管山林草木的官员。

栚(zhèn)曲{豦}(jù)筐:均为养蚕工具。栚为蚕箔(养蚕的竹席),曲为蚕架,{豦}为圆形竹筐。

工师:古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的官员,又称 “工正”。

傩(nuó):古代驱邪避疫的祭祀仪式,多在季春或岁末举行。

磔禳(zhé ráng):杀牲祭神以除灾,“磔” 指分裂牲畜肢体,“禳” 指禳灾。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中对季春之月的详细记载,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月令制度中 “天子亲蚕”“劝农赈贫” 等礼仪的政治意义,以及对自然节律的遵循。

《吕氏春秋・季春纪》

杂家著作中对季春政令的阐述,强调 “行德去刑”“无伐桑柘”,并收录 “后妃躬桑” 等民俗,可对比不同学派对 “生养之道” 的阐释。

《诗经・豳风・七月》

描述周代农时与生活的诗篇,如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可结合文中 “亲东乡躬桑” 的记载,体会古代农桑文化的实际场景。

《周礼・天官・内宰》

记载 “内宰诏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 的礼仪,与文中 “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 相印证,可了解周代王后亲蚕的制度细节。

相关阅读:

《淮南子・时则训》

对季春 “生气方盛,阳气发泄” 的物候解释,结合道家 “天人感应” 思想,如 “季春三月,招摇(北斗七星之一)指辰,生气发,万物荣”,可深化对古代自然观的理解。

《齐民要术・种桑柘》

北魏贾思勰的农学著作,详细记录桑树种植与养蚕技术,如 “种桑法:五月取椹著水中,即以子种者”,可与文中 “无伐桑柘”“具栚曲{豦}筐” 的农桑政策对照,展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东京梦华录・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

宋代孟元老记载汴京季春游乐与礼仪,如 “三月一日,州西顺天门外开金明池琼林苑,每日教习车驾上池仪范”,虽为宋代习俗,但可对比古代季春 “大合乐” 等礼仪的延续与演变。

《农政全书・农事・占候》

明代徐光启收录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等农谚,可与文中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 的祈雨期望相参照,理解古代农事与气象的紧密关联。

《礼记・祭统》

详细规定宗庙祭祀的流程与意义,如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可与文中 “以共郊庙之服” 的祭服制作相联系,体会古代礼仪中 “事死如事生” 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