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
分类:纪·仲春纪 浏览量:
一曰: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始雨水,桃李华,苍庚鸣,鹰化为鸠。天子居青阳太庙,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人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无肆掠,止狱讼。
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衤某。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衤某之前。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开户始出,先雷三日,奋铎以令于兆民曰:“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桶,正权概。
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必备。无作大事,以妨农功。是月也,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天子乃献羔开冰,先荐寝庙。上丁,命乐正入舞舍采,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亲往视之。中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
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仲春二月,太阳运行到奎宿的位置,黄昏时弧星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建星位于南天正中。仲春二月对应天干中的甲乙,主宰之帝是太皞,神祇是句芒,对应的动物是鳞虫,对应的乐音是角音,音律与夹钟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八,味道为酸味,气味为膻味,祭祀对象是门户,祭祀时以脾脏为首要祭品。此时开始降雨,桃树、李树开花,黄鹂鸟鸣叫,鹰变化为斑鸠(古人对鸟类季节性迁徙的观察认知)。天子居住在青阳宫的太庙,乘坐装饰华美的鸾车,驾驭青色骏马,车上插着青色旗帜,身穿青色服饰,佩戴青玉配饰,膳食以麦类和羊肉为主,使用的器物形制疏朗通透。
这个月,要保护植物嫩芽,抚养幼小儿童,抚恤孤儿;选择吉日,命令百姓祭祀土地神;命令司法官员,减省监狱事务,去掉犯人的枷锁,禁止肆意拷打,停止不必要的诉讼。
这个月,燕子(玄鸟)归来,燕子到达之日,用太牢(牛、羊、猪三牲)祭祀高禖(司掌婚姻和生育的神)。天子亲自前往,后妃率领九嫔随行,礼仪中由专人引导天子所宠幸的女子,为她们佩戴弓套,在高禖神前授予弓箭(象征祈求多子)。
这个月,昼夜长短相等,开始有雷声轰鸣,出现闪电。蛰伏的虫类全都苏醒,从洞穴中开始爬出。在打雷前三日,摇动木铎向百姓宣告:“即将打雷,如有不戒慎言行的人,生下的孩子会有残缺,必定遭遇凶灾。” 昼夜平分之时,要统一度量衡,校准权衡器具,校正斗桶容量,正定秤锤和升斗(确保计量标准统一)。
这个月,农民稍稍休息(指春耕后短暂间歇),修缮门户(阖为门,扇为户)。宗庙寝陵的修缮必须完备。不兴造大型工程,以免妨碍农事。这个月,不可竭尽川泽水源,不可抽干陂池积水,不可焚烧山林。天子献上羔羊,开启冰窖(取出冬天储存的冰块),首先将冰块供奉到宗庙寝陵。上旬的丁日,命令乐正进入太学教舞并采集礼乐素材,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诸侯亲自前往观看。中旬的丁日,又命令乐正进入太学教习音乐。
这个月的祭祀不使用牲畜,而用圭玉璧玉,改用皮币(毛皮和布帛)作为祭品。
如果仲春施行应秋季的政令,国家就会发生大水灾,寒气聚集而来,敌寇侵犯;施行应冬季的政令,阳气就无法战胜阴气,麦子不能成熟,百姓多相劫掠;施行应夏季的政令,国家就会大旱,暖气过早到来,螟虫为害。
注释:
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仲” 表示每季的中间月份。
奎、弧、建星:均为星宿名。奎宿属西方白虎七宿,弧星即弧矢星(属大犬座),建星属南斗六星之一,古人通过星宿位置判断季节。
夹钟:十二律之一,对应仲春,象征万物夹(侧)生,枝叶舒展。
社:土地神,“命人社” 指命令百姓祭祀社神,祈求农事顺利。
囹圄(líng yǔ)、桎梏(zhì gù):分别指监狱和枷锁,体现仲春 “省刑” 的仁政理念。
玄鸟:燕子,古代视为祥瑞之鸟,与高禖祭祀(求子)相关。
高禖(méi):古代祭祀的生育之神,因 “禖” 与 “媒” 同音,兼司婚姻。
弓韣(dú):弓套,古代求子礼仪中以弓箭象征阳刚之气,祈求生育男孩。
奋铎(duó):摇动木铎(铜铃舌的木铃),古代宣布政令时使用。
同度量,钧衡石:统一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衡石指称重工具,斗桶指量器,权概指秤锤和刮平斗斛的工具。
寝庙:古代宗庙分为 “寝”(放置祖先衣冠之处)和 “庙”(祭祀之处),此处泛指宗庙建筑。
牺牲:祭祀用的牲畜,“用圭璧,更皮币” 体现仲春以玉帛代替血祭的简约礼仪。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中对仲春之月的详细记载,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时令制度与祭祀、农事、政令的紧密关联,如 “安萌牙,养幼少” 体现对生命的重视。
《吕氏春秋・仲春纪》
杂家著作中对仲春政令的阐述,强调 “慎狱讼,薄赋敛”,并收录高禖祭祀等民俗,可对比不同学派对 “仁政” 的解读。
《诗经・邶风・燕燕》
以燕子起兴的送别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可结合文中 “玄鸟至” 的物候描写,体会古代诗歌与节令文化的交融。
《周礼・地官・鼓人》
记载 “以金铎通鼓” 的礼仪,与文中 “奋铎以令兆民” 相印证,可了解古代通过乐器传递政令的制度。
相关阅读:
《淮南子・时则训》
对仲春 “雷乃发声”“始电” 的物候解释,结合道家 “天人感应” 思想,如 “雷者,阳气之声,阳始于二月”,可深化对古代自然观的理解。
《夏小正》
中国现存最早的月令文献,记载夏代历法与物候,如 “二月,桃李华,苍庚鸣”,与本文内容对照,可见不同时代节令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农政全书・农事・占候》
明代徐光启编撰的农学著作,收录 “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等农谚,可与文中 “先雷三日,奋铎令民” 的禁忌习俗相参照,理解古代农事与气象的关联。
《东京梦华录・立春》
宋代孟元老记载汴京立春习俗,如 “置春盘,赐春幡”,虽为立春(正月)礼仪,但可对比仲春(二月)祭祀、劝农等活动,展现古代节令礼仪的延续与变迁。
《礼记・祭法》
详细规定祭祀等级与用牲制度,如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可与文中 “祀不用牺牲,用圭璧” 的特殊礼仪对比,理解不同季节祭祀规格的差异。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