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䘛。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白话文翻译

第四种说法:古代的人并非没有宝物,只是他们视为宝物的东西不同。

孙叔敖病重,临死前告诫儿子说:“大王多次要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等我死后,大王定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越之间有个叫寝之丘的地方,这块地贫瘠,名字也很不吉利。楚国人畏惧鬼神,越国人迷信灾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大概只有这里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封给其子,其子推辞不受,请求封寝之丘,因此这块封地至今未失。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认为的利益当作利益。懂得把别人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眺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百姓多智;但它的君主是个平庸的君主,不值得与他共谋大事。” 于是离开郑国到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该去哪里。许公不回答,只是面向东南方向吐了口唾沫。伍员行大礼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地方了。” 于是前往吴国。路过楚国,到了长江边,想要渡江,看见一位老人,划着小船,正要打鱼,伍员跟从他并请求渡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家族,老人却不肯相告,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希望献给您。” 老人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员的人,封爵执圭,俸禄万担,赏金千镒。从前伍子胥经过这里,我尚且不抓他领赏,如今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 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寻找老人,却找不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必定祭祀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如此广大,万物如此众多,为何有人不肯有所作为?而他却无所求。即使有所作为,也不是为了功利。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恐怕只有江上的老人这样的人吧!”

宋国的农夫耕地时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的宝物,希望相国赏脸收下。” 子罕说:“你把玉当作宝物,我把不接受(玉)当作宝物。” 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子罕并非没有宝物,只是他视为宝物的东西不同。”

假如把百金和黄米饭给小孩看,小孩必定选择黄米饭;把和氏璧和百金给鄙陋无知的人看,鄙人必定选择百金;把和氏璧和道德至理给贤者看,贤者必定选择至理。人的智慧越精深,所选择的东西越精妙;智慧越粗浅,所选择的东西越粗陋。

注释

孙叔敖:春秋楚国人,官至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以贤能节俭著称。

寝之丘:古地名,在今河南固始、沈丘一带,因地名不祥(“寝” 有陵墓之意,“丘” 为土堆),楚越人皆避之。

䘛(jī):同 “机”,指灾祥、吉凶之兆,越人迷信鬼神预兆。

五员:即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逃亡吴国,后助吴伐楚。

许公:许国国君,许国为小国,后被楚所灭,故许公对伍员暗示东南方向的吴国。

一丈人:对老人的尊称,“丈” 为长者之意,指撑船的渔翁。

执圭:战国爵位名,为最高爵位,“圭” 为礼器,象征身份。

檐(dàn):同 “担”,量词,一檐为一石(百斤),“万檐” 形容俸禄极多。

司城子罕:即乐喜,宋国执政大臣,“司城” 为官职,掌工程,子罕以清廉闻名。

抟黍(tuán shǔ):黄米饭团,“抟” 指捏成团,此处代指食物。

和氏之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宝玉,后为赵国国宝,象征至高宝物。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异宝》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该篇以孙叔敖、伍子胥、子罕等故事为核心,阐述 “所宝者异” 的价值观,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 “精神宝物” 的推崇。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记载叔孙豹提出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将精神价值置于物质利益之上,与文中 “所宝者异” 的思想一脉相承。

《庄子・秋水》

庄子谓 “鹓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以寓言形式表达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江上丈人 “不取千金剑” 的精神境界相通。

《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以 “子罕辞玉” 为例,论证 “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体现道家 “少私寡欲” 思想对法家的影响。

相关阅读

《史记・伍子胥列传》

详细记载伍子胥逃亡及助吴伐楚的经历,与文中 “五员亡荆” 的情节相互补充,可对照理解历史叙事与思想阐释的关系。

《新序・节士》

收录 “子罕不受玉”“江上丈人拒金” 等故事,强调 “节士不贪厚利”,与文中 “贤者取至言” 的价值取向共同构成古代士人的道德谱系。

《贞观政要・贪鄙》

唐太宗谓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以公仪休 “嗜鱼而不受鱼” 为例,实践了文中 “以不受为宝” 的廉政思想。

《菜根谭・概论》

洪应明提出 “让利精于取利,逃名过于求名”,将文中 “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的智慧转化为处世哲学,展现思想的世俗化演变。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

纪昀记载 “贫士拾金不昧,拒受谢金”,以笔记形式演绎 “江上丈人” 式的义举,体现 “异宝” 思想在民间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