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曰: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夫死,其视万岁犹一瞚也。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以百与六十为无穷者之虑,其情必不相当矣。以无穷为死者之虑,则得之矣。

今有人于此,为石铭置之垄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车食肉。”人必相与笑之,以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于此。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抇之墓也。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胜数,是故大墓无不抇也。而世皆争为之,岂不悲哉?

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乡里之所釜䰛者而逐之。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智巧穷屈,无以为之,于是乎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抇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与分之。夫有所爱所重,而令奸邪、盗贼、寇乱之人卒必辱之,此孝子、忠臣、亲父、交友之大事。

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是故先王以俭节葬死也,非爱其费也,非恶其劳也,以为死者虑也。先王之所恶,惟死者之辱也。发则必辱,俭则不发。故先王之葬,必俭,必合,必同。何谓合?何谓同?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葬于阪隰则同乎阪隰[一]。此之谓爱人。夫爱人者众,知爱人者寡。故宋未亡而东冢抇,齐未亡而庄公冢抇。国安宁而犹若此,又况百世之后而国已亡乎?故孝子、忠臣、亲父、交友不可不察于此也。夫爱之而反危之,其此之谓乎!《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言不知邻类也。

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其所非方其所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是非未定,而喜怒斗争反为用矣。吾不非斗,不非争,而非所以斗,非所以争。故凡斗争者,是非已定之用也。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先疾斗争,此惑之大者也。

鲁季孙有丧,孔子往吊之。入门而左,从客也。主人以璵璠收,孔子径庭而趋,历级而上,曰:“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径庭历级,非礼也;虽然,以救过也。

白话文翻译

第三种说法:世人建造坟墓,其高大如同山峦,植树如林,设置墓阙庭院、营造宫室、建造宾阶主阶,如同都城一般。用这种方式向世人展示财富尚可,但若为死者考虑则不可取。死亡,在死者看来,万年犹如一瞬。人的寿命,长不过百岁,中寿不过六十。以百岁或六十岁的人生去为永恒的死者考虑,两者情理必定不相称。只有以永恒的视角为死者考虑,才算得当。

假如有人在此立一块石碑,刻字道:“此中器物,珠玉、玩好、财物、宝器极多,不可不掘,掘之必大富,世世乘车吃肉。” 人们必定嘲笑他,认为他太糊涂。世上的厚葬之风,就与此相似。

从古至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既然没有不灭亡的国家,就没有不被盗掘的坟墓。就耳濡目染的事实而言,齐、楚、燕曾灭亡,宋、中山已灭亡,赵、魏、韩都灭亡了,它们都是故国。在这之前灭亡的国家不可胜数,因此大墓没有不被盗掘的。但世人仍争相厚葬,岂不可悲?

君主的不良百姓、父亲的不孝之子、兄长的不悌之弟,都是乡里用锅铲驱逐的人。他们害怕耕稼采薪的劳苦,不愿为官做事,却祈求美衣美食之乐,智巧穷尽后无计可施,于是聚集众多党徒,盘踞深山广泽林薮,拦路抢劫,又寻找名丘大墓中厚葬者,在附近找便利居所,伺机盗掘,日夜不休,必求获利后共同分赃。对所爱护尊重的人,却让奸邪、盗贼、寇乱之人最终侮辱其尸骨,这是孝子、忠臣、慈父、挚友应重视的大事。

尧葬于谷林,遍植树木;舜葬于纪市,不改变集市秩序;禹葬于会稽,不改变民众居处。所以先王以俭节之礼安葬死者,并非吝惜财物,也非厌恶劳费,而是为死者考虑。先王所厌恶的,只是死者受辱。坟墓被发掘则死者必受辱,俭葬则不会被发掘。所以先王的葬礼,必定俭朴、必定合于自然、必定与环境同一。何谓合?何谓同?葬于山林则与山林相合,葬于坡湿之地则与坡湿之地同一,这才是爱人的表现。爱他人的人多,懂得如何爱人的人少。所以宋国未亡时东冢已被盗掘,齐国未亡时庄公之墓已被盗掘。国家安宁时尚且如此,何况百世之后国家已灭亡呢?所以孝子、忠臣、慈父、挚友不可不洞察此事。因爱而反使死者危辱,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诗经》说:“不敢徒手搏虎,不敢徒步渡河。人们知其一,不知其他。” 这是说不知类推事理。

所以世人常相互非难,又相互肯定。他们所非难的正是他人所肯定的,所肯定的正是他人所非难的。是非未定时,喜怒斗争反而被利用。我不反对争斗,不反对竞争,但反对无原则的争斗与竞争。凡有意义的斗争,都是在是非已定后才有的行为。如今世人多不先定是非,而先急于争斗,这是最大的迷惑。

鲁季孙办丧事,孔子前往吊唁。进门后向左走,随宾客而行。主人用璵璠美玉随葬,孔子径直穿越庭院、越级而上,说:“用宝玉随葬,如同在原野暴尸。” 径直穿越庭院、越级而上,本不合礼仪;即便如此,却是为了纠正过失。

注释

宾阼(zuò):宾阶(西阶)与主阶(东阶),此处指仿照宫室的墓道布局。

一瞚(shùn):一瞬,“瞚” 同 “瞬”,形容死亡后的时间感知极短。

石铭:刻字的石碑,此处指虚构的盗墓诱导铭文,喻厚葬如 “自标盗掘”。

釜䰛(cī)者:“釜” 为锅,“䰛” 为铲,指用炊具驱逐,形容乡邻对恶人的唾弃。

林薮(sǒu):山林湖泽,指盗贼盘踞的荒野地带。

求舍便居:寻找便于作案的居所,“便” 指便利盗掘的位置。

通树之:遍植树木,指尧墓不设封土,以树木标识,体现俭葬。

不变其肆:不改变集市秩序,舜葬于市井旁,随葬简陋不扰民。

阪隰(xí):山坡与湿地,“阪” 为山坡,“隰” 为低湿之地,指葬制与环境融合。

东冢抇:宋国东陵被盗,“东冢” 疑指宋国公族陵墓,具体所指待考。

庄公冢抇:齐庄公(前 553 - 前 548 年在位)之墓被盗,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璵璠(yú fán):美玉名,古代诸侯所佩,此处指用宝玉随葬。

径庭历级:“径庭” 指穿越庭院(不走阶道),“历级” 指越级登阶,均为不合礼仪的急遽行为。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安死》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安死》,该篇以 “俭葬防辱” 为核心,通过尧、舜、禹薄葬案例,系统论证 “厚葬必掘” 的逻辑,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 “安死” 思想的理论建构。

《孔子家语・曲礼》

记载孔子 “送葬而遇雨,问能否避雨于墓”,体现 “葬不隔湿” 的实用原则,与文中 “葬于阪隰则同乎阪隰” 的自然主义葬制相通。

《荀子・正论》

荀子主张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从礼制等级肯定厚葬合理性,与文中墨家式薄葬观形成儒墨之争,展现诸子思想差异。

《潜夫论・浮侈》

王符痛斥 “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列举 “多埋珍宝偶人车马” 的危害,与文中 “奸邪抇墓” 的批判形成汉代呼应。

相关阅读

《史记・酷吏列传》

记载汉武帝时 “盗墓者纷起”,官府以 “发墓者诛” 严打,与文中 “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 的历史困境相互印证。

《水经注・渭水》

郦道元记载秦始皇陵 “项羽入关,发之,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绝”,以史实例证 “无不抇之墓” 的论断,成为厚葬亡国的典型注脚。

《唐律疏议・贼盗》

唐代律法规定 “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将盗墓列为重罪,反映文中 “奸邪抇墓” 问题的延续性。

《梦溪笔谈・辩证一》

沈括考辨 “古者葬欲其速朽”,指出 “唐人薄葬,故无发者”,从考古角度支持文中 “俭葬不发” 的观点。

《清稗类钞・丧祭类》

记载清代民间 “火葬渐盛,谓可免掘墓之患”,体现对文中 “重闭无利” 思想的世俗实践,展现厚葬陋俗的历史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