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
分类:纪·仲春纪 浏览量:
三曰: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
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其於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意气易动,跷然不固;矜势好智,胸中欺诈;德义之缓,邪利之急。身以困穷,虽後悔之,尚将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远,国家大危,悔前之过,犹不可反。闻言而惊,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乱难时至。以此君人,为身大忧。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
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秋早寒则冬必暖矣,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於人类乎?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尊,酌者众则速尽。万物之酌大贵之生者众矣。故大贵之生常速尽。非徒万物酌之也,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功虽成乎外,而生亏乎内。耳不可以听,目不可以视,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扰,妄言想见,临死之上,颠倒惊惧,不知所为。用心如此,岂不悲哉?
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自有道者论之则不然,此荆国之幸。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尽傅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於孙叔敖。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後世。
白话文翻译:
第三种说法:上天创造人类,使人天生有贪心和欲望。欲望源于情感,情感需要节制。圣人修养节制之德来抑制欲望,所以不会过度放纵情感。因此,耳朵想听五声,眼睛想看五色,嘴巴想尝五味,这是人之常情。这三种欲望,无论贵贱、愚智、贤不肖,都是一样的,即使是神农、黄帝,也与夏桀、商纣没有区别。圣人之所以与常人不同,在于他们能恰当把握情感。从珍惜生命出发来行动,就能把握情感;不从珍惜生命出发,就会丧失情感的节制。这两种态度,是生死存亡的根本。
平庸的君主不懂得节制情感,所以每次行动都会导致失败。他们的耳朵无法满足于听,眼睛无法满足于看,嘴巴无法满足于吃;身体负担过重,筋骨呆滞,血脉堵塞,九窍空虚,全都失去正常功能,即使有彭祖的长寿之术,也无法挽救。他们对于外物,把得不到的当作欲望,把不满足的当作追求,严重丧失了生命的根本;百姓怨恨指责,又树立大敌;心意浮躁,动摇不安;夸耀权势,喜好智巧,胸中充满欺诈;忽视德义,急于谋取私利。最终身体困乏,即使后悔,又怎么来得及?亲近巧言令色之人,疏远正直之士,国家陷入极大危机,此时后悔从前的过错,也无法挽回。听到坏消息就惊恐失措,却不知祸患根源。各种疾病因怒而起,混乱灾难随时降临。用这种方式统治百姓,只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忧患。到那时,耳朵听乐声不觉得快乐,眼睛看美色不觉得愉悦,嘴巴尝美味不觉得香甜,这和死了没什么区别。
古代得道的人,生命长寿,对声色滋味能长久地享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早有清醒的认识。早有清醒认识,就会懂得尽早节制欲望,懂得尽早节制欲望,精气就不会衰竭。就像秋天早早寒冷,冬天必定温暖;春天雨水过多,夏天必定干旱。天地尚且不能同时满足两种相反的情况,何况人类呢?人类与天地的规律是相同的。万物的形态虽然不同,但内在的情理是一致的。所以古代修养自身和治理天下的人,必定效法天地的法则。
酒器尊贵,倒酒的人多了,酒就会很快喝光。万物中消耗尊贵生命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尊贵的生命常常很快耗尽。不仅万物消耗它,还要损伤生命去为天下人谋利,最终自己却浑然不知。虽然在外部成就了功业,但在内部损伤了生命。到最后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嘴巴吃不下,胸中烦乱不堪,胡思乱想,濒临死亡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如此用心,难道不可悲吗?
世上侍奉君主的人,都认为孙叔敖受到楚庄王的宠信是幸运的。但从有道者的角度来看却不是这样,这其实是楚国的幸运。楚庄王喜好四处游玩打猎,骑马射箭,尽情享乐,把国内的劳役和诸侯的忧患都交给孙叔敖。孙叔敖日夜操劳,无法把休养生命作为要务,所以使楚庄王的功绩记载于史册,流传后世。
注释:
五声、五色、五味: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代指感官欲望。
彭祖:传说中长寿的人物,据《列子》记载寿达八百岁,代指长寿之道。
府种:“府” 通 “腐”,“种” 通 “肿”,指身体腐坏肿胀,形容过度劳累导致的病态。
九窍:指人体的眼、耳、鼻、口、尿道、肛门等九个孔窍,代指身体机能。
啬(sè):本指吝啬,此处引申为节制、爱惜,道家常用 “啬” 表示对精气的保养。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成为霸主,以贤能和勤劳著称。
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荆” 为楚国别称。
弋(yì)射:用带绳子的箭射猎,泛指打猎活动。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情欲》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情欲》,该篇深入探讨欲望与生命的关系,提出 “欲有情,情有节” 的核心观点,可对照原文理解 “修节止欲” 的具体方法与意义。
《庄子・庚桑楚》
道家论述 “全性保真” 的篇章,提出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批判外物对生命的诱惑,与文中 “由贵生动,则得其情” 的理念相通。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中医经典强调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通过节制欲望达到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可与文中 “精不竭” 的养生观相互印证。
《韩非子・解老》
法家对《老子》“少私寡欲” 的阐释,提出 “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虽角度不同,但同样强调节制欲望对保全生命的重要性。
相关阅读:
《礼记・乐记》
儒家讨论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认为欲望需通过礼乐教化节制,如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可对比道家 “修节止欲” 的不同路径。
《淮南子・诠言训》
提出 “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主张顺应天性以节制欲望,如 “节欲而治,故能长久”,与文中 “论早定则知早啬” 的逻辑一致。
《论衡・道虚》
王充批判神仙方术,指出 “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强调生命有限,需通过节制而非空想延寿,可对照文中对 “彭祖” 的辩证态度。
《贞观政要・俭约》
记载唐太宗 “奢者可以为戒,俭者可以为师” 的治国理念,如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体现对 “亏情亡败” 的历史反思。
《明夷待访录・原臣》
黄宗羲批判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 的君主观念,提出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可与文中孙叔敖 “损生资天下” 的悲剧相呼应,思考古代臣道的局限。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