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天下轻於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贤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豫让、公孙弘是矣。当是时也,智伯、孟尝君知之矣。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则喜,四境皆贺;得士则不喜,不知相贺:不通乎轻重也。汤、武,千乘也,而士皆归之。桀、纣,天子也,而士皆去之。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自此观之,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後可。

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尝事范氏、中行氏,诸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至於智氏,而子必为之报,何故?”豫让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而时使我与千人共其养,是众人畜我也。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至於智氏则不然,出则乘我以车,入则足我以养,众人广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於己也为念,又况於中人乎?

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 “君不若使人西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 公孙弘敬诺,以车十乘之秦。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以观公孙弘。公孙弘见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几何?”公孙弘对曰:“百里。”昭王笑曰: “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犹未敢以有难也。今孟尝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难寡人犹可乎?”公孙弘对曰:“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昭王曰:“孟尝君之好士何如?”公孙弘对曰:“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意则不惭为人君,不得意则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可为管、商之师,说义听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污其衣,有如臣者七人。”昭王笑而谢焉,曰:“客胡为若此?寡人善孟尝君,欲客之必谨谕寡人之意也。”公孙弘敬诺。公孙弘可谓不侵矣。昭王,大王也;孟尝君,千乘也。立千乘之义而不克凌,可谓士矣。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天下比自身更轻,而士人却以自身为天下担当。以自身为天下担当的人如此重要,但世人却不理解,又怎能与他们心意相通?贤明的君主必定懂得士人,所以士人能尽心竭力、直言争辩,不回避祸患。豫让、公孙弘就是这样的人,当时智伯、孟尝君也懂得他们。世上的君主,得到百里土地就喜悦,四境都来庆贺;得到士人却不喜悦,不知庆贺  这是不明白轻重啊。商汤、周武王起初只是千乘诸侯,士人却都归附他们;夏桀、商纣身为天子,士人却都离弃他们。孔子、墨子是布衣之士,万乘之主、千乘之君都无法与他们争夺士人。由此看来,尊贵富有不足以吸引士人,必须先懂得士人才行。

豫让的朋友对豫让说:“你的行为为何如此迷惑?你曾侍奉范氏、中行氏,诸侯灭了他们,你不为他们报仇;到了智氏,你却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何?” 豫让说:“我告诉你原因。范氏、中行氏,我寒冷时不给我衣穿,饥饿时不给我食吃,时常让我和千人共享微薄供养,这是把我当作普通人对待。把我当普通人对待的人,我也像普通人一样侍奉他。至于智氏则不同,出门让我乘车,进门给我充足供养,在众人广坐的朝堂上,必定在我所在之处加以礼遇,这是把我当国士对待。把我当国士对待的人,我也像国士一样侍奉他。” 豫让是国士,尚且感念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何况普通人呢?

孟尝君合纵抗秦,公孙弘对孟尝君说:“您不如派人西去观察秦王。如果秦王是帝王之主,您恐怕只能做他的臣子,哪有闲暇合纵对抗?如果秦王是不肖君主,您再合纵对抗不晚。” 孟尝君说:“好,希望您前往。” 公孙弘答应,驾车十乘到秦国。秦昭王听说后,想用言辞羞辱他,以观察公孙弘。公孙弘拜见昭王,昭王问:“薛地多大?” 公孙弘答:“百里。” 昭王笑道:“我国土数千里,还不敢发难。如今孟尝君土地方百里,就想对抗我,可能吗?” 公孙弘答:“孟尝君好士,大王不好士。” 昭王问:“孟尝君如何好士?” 公孙弘答:“坚守道义不做天子之臣、不与诸侯为友,得意时不愧为人君,不得意时不肯为人臣,这样的有三人;才能可做管仲、商鞅的老师,论道义能被听从,能使君主成霸王之业,这样的有五人;万乘君主羞辱其使者,使者退而自刎,血溅衣襟,像我这样的有七人。” 昭王笑着道歉:“您何必如此?我敬重孟尝君,希望您务必传达我的心意。” 公孙弘可称不被侵辱了。昭王是大王,孟尝君是千乘之君,公孙弘能树立千乘之国的道义而不被欺凌,可称为士了。

注释

以身为人:以自身担当天下,“人” 指天下、他人。

豫让:春秋晋国人,智伯家臣,智伯为赵襄子所灭后,豫让两次行刺赵襄子,留下 “士为知己者死” 的典故。

公孙弘:战国齐人,孟尝君门客,非汉代公孙弘,曾为孟尝君使秦,展现辩才。

智伯:春秋末晋国卿大夫,因骄横被韩赵魏三家所灭,豫让为其报仇。

孟尝君: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闻名,组织合纵抗秦。

从:通 “纵”,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意者:抑或、如果,表推测,“意” 通 “抑”。

管、商:管仲、商鞅,分别为春秋齐国、战国秦国的改革家,象征治国贤才。

不侵:不受侵辱,指保持气节,不被强国君主羞辱。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知士》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士》,该篇以 “贤主自知士” 为核心,通过豫让、公孙弘等故事,阐述 “士为知己者死” 的伦理逻辑,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 “知遇之恩” 的政治哲学。

《史记・刺客列传》

记载豫让 “漆身吞炭” 行刺赵襄子的详细过程,强调 “众人遇我,众人报之;国士遇我,国士报之”,与文中豫让的自我阐释相互印证。

《战国策・齐策四》

收录公孙弘使秦的完整对话,展现战国策士 “不辱使命” 的辩才,与文中 “立千乘之义而不克凌” 的气节形成互补。

《韩诗外传・卷六》

提出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将豫让式的忠诚归为 “义之至”,体现儒家对士节的诠释。

相关阅读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文中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 的隐士形象,与豫让 “众人畜我,众人报之” 的择主标准,共同展现士人对知己的精神追求。

《资治通鉴・周纪一》

司马光评价智伯 “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以智伯灭亡为例,印证文中 “贤主自知士” 的治国理念。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现代学者分析士阶层从 “游士” 到 “士大夫” 的演变,指出豫让故事体现的 “身份自觉”,可关联文中 “国士畜我,国士事之” 的阶层意识。

《菜根谭・概论》

洪应明提出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从处世哲学角度反思豫让式的忠诚,展现思想的辩证性。

《豫让桥》(李白)

唐诗 “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 化用豫让典故,以文学形式演绎 “士为知己者死” 的精神,可与文中历史叙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