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曰: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得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静郭君,静郭君弗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刬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

剂貌辨行,至于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

静郭君来,衣威王之服,冠其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

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

白话文翻译

第三种说法:假如有一匹千里马在这里,若得不到优秀的工匠,仍然不会被选用。工匠与马,相互配合才能成就事业,就像鼓槌与鼓的关系。士人也有如同千里马的特质,高尚的节操、为义而死的精神,这就是士人中的 “千里马”。能够让士人发挥千里马才能的,大概只有贤者了。

静郭君(田婴)赏识剂貌辨。剂貌辨为人常有被人非议之处,门客们都不喜欢他。士尉为此劝谏静郭君,静郭君不听,士尉便告辞离去。孟尝君私下劝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说:“划掉你们这类人,评估我家的资产,只要能让剂貌辨满意,我绝不推辞!” 于是让剂貌辨住在上等客舍,让长子驾车侍奉,早晚进献食物。

数年后,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静郭君与宣王的关系极不融洽,他辞行到薛地,与剂貌辨一同前往。停留不久,剂貌辨告辞请求面见宣王。静郭君说:“大王非常不喜欢我,您去了必定送死。” 剂貌辨说:“我本来就不是为求生而去,请一定让我前往!” 静郭君无法阻止。

剂貌辨到了齐国都城,宣王听说后,满怀怒气等待他。剂貌辨拜见时,宣王问:“你就是静郭君言听计从、宠爱的人吧?” 剂貌辨回答:“宠爱是有的,听计从却没有。大王还是太子时,我曾对静郭君说:‘太子面相连颐、目光如猪,这种人背信弃义,不如废黜太子,改立卫姬的幼子校师。’静郭君流着泪说:‘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静郭君听我的话这样做了,必定没有今日的祸患,这是其一。到了薛地,楚国昭阳请求用数倍土地交换薛邑,我又说:‘一定要答应。’静郭君说:‘我从先王那里接受薛邑,虽然被后王厌恶,但我对先王如何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在薛地,我怎能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又不肯听我的话,这是其二。” 宣王长叹,脸色动容地说:“静郭君对我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年少,完全不知道这些事。您能为我请静郭君来吗?” 剂貌辨回答:“遵命。”

静郭君前来时,穿着齐威王的衣服,戴着威王的帽子,佩着威王的剑。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望见他便流泪。静郭君到后,宣王请他担任宰相。静郭君推辞,不得已才接受。十天后,他称病坚决辞让,三天后宣王才应允。

在当时,静郭君可称得上能知人善任了。能知人善任,所以即使有人非议也不被阻碍。这就是剂貌辨能置生死于度外、奔赴患难的原因。

注释

良工:此处指善于相马、驯马的工匠,比喻识才用才的贤者。

静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孟尝君田文之父,封于薛,号静郭君(一作 “靖郭君”)。

剂貌辨:人名,静郭君的门客,以智谋著称,“剂” 一作 “齐”。

多訾(zǐ):訾指非议,“多訾” 指言行常遭人非议。

士尉:人名,静郭君门客。

刬(chǎn)而类:刬通 “铲”,“而” 通 “尔”,意为铲掉你们这类人(指反对剂貌辨的门客)。

揆(kuí)吾家:揆指估量、评估,意为评估我家的资产(不惜代价满足剂貌辨)。

傔(qiè):满足,“傔剂貌辨” 指让剂貌辨满意。

威王、宣王:齐威王(田因齐),齐宣王(田辟彊),父子关系。

过颐豕视:过颐指面相连颐(脸颊宽大),豕视指目光如猪(直视不邪),古人认为是不仁之相。

倍反:倍通 “背”,指背叛、反叛。

昭阳:楚国令尹(宰相),曾率楚军攻齐。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知士》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士》,该篇以静郭君与剂貌辨的故事为核心,阐述 “知士则弗受流言惑” 的用人哲学,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 “士为知己者死” 的伦理逻辑。

《战国策・齐策一》

记载静郭君 “大筑其薛” 的典故,展现其政治智慧,与本文中 “死守薛邑宗庙” 的情节相呼应,可互补理解人物形象。

《史记・孟尝君列传》

提及静郭君 “待客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与文中 “舍之上舍,令长子御” 的尊士行为相互印证,体现战国养士之风。

《说苑・尊贤》

收录 “贤主之求贤,犹矢之求高,鱼之求深” 的论述,与文中 “良工与马相得” 的比喻形成理论呼应,深化对 “知士” 思想的理解。

相关阅读

《韩诗外传・卷七》

记载 “楚庄王求贤,得孙叔敖而霸” 的故事,与静郭君知士形成对照,展现 “贤主知士则国兴” 的共同主题。

《贞观政要・任贤》

唐太宗谓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重用魏征等谏臣,实践了文中 “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 的用人之道。

《智囊・上智部》

冯梦龙将静郭君知士列为 “上智” 案例,评曰 “能于牴牾中识真才,此真大智”,可视为对本文思想的后世诠释。

《人物志・英雄》

刘劭提出 “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将人才分为 “英”“雄”,与文中 “士之千里” 的人才观形成理论延伸。

《郁离子・千里马》

刘基以 “千里马伏枥,食不饱力不足” 比喻贤才被埋没,反向论证 “知士” 的重要性,与本文形成古今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