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曰:今有羿、蜂蒙、繁弱於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於郼、薄矣,武王尝穷於毕、裎矣,伊尹尝居於庖厨矣,太公尝隐於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後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於鲁君与之俱。至於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於君,曰:“宓子不得为书。” 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於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於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於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 “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於旁。敢问宓子何以至於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於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後得之也。鲁君後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後,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於情。精有精乃通於天。乃通於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於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白话文翻译

其八:假如有羿、逢蒙这样的神射手,有繁弱这样的良弓,却没有弓弦,就一定射不中目标。射中目标不只是靠弓弦,但弓弦是弓的必备部件。建立功名也有必备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即使贤能超过商汤、周武王,也会劳而无功。商汤曾在郼、薄等地处境困窘,周武王曾在毕、裎一带不得志,伊尹曾在厨房做过仆役,姜太公曾隐居钓鱼。他们的贤能没有减退,智慧没有变愚笨,都是因为没有具备必备条件。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贤能,也必须有必备条件,然后才能成功。

宓子贱治理亶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使自己无法推行治理方法,将要辞行时,向鲁君请求派身边的两个官吏和自己一同前往。到了亶父,地方官吏都来朝见。宓子贱让两个官吏记录(官吏的汇报),官吏正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拉扯他们的胳膊,官吏写得不好,宓子贱就对他们发怒。官吏十分担忧,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太差了,努力回去吧!” 两个官吏回去向鲁君汇报说:“宓子让我们写字,却不时拉扯我们的胳膊,写得不好还大发脾气,官吏们都笑话他。这是我们告辞离开的原因。” 鲁君长叹道:“宓子是用这种方式劝谏我的无能啊。我干扰他,使他无法推行方法,一定有很多次了。如果没有这两个人,我几乎犯了大错。” 于是派遣自己信任的人去亶父,告诉宓子贱:“从今以后,亶父不再归我所有,而归你所有。只要对亶父有利,你就自行决定去做,五年后汇报要点即可。” 宓子贱恭敬地答应,才得以在亶父推行自己的治理方法。三年后,巫马旗穿着粗布短衣、破旧皮衣去亶父观察教化,看到夜间捕鱼的人,捕到鱼就放回水里。巫马旗问他:“捕鱼是为了获取,如今你捕到却放回,为什么?” 渔人回答:“宓子不希望人们捕捉小鱼,我放回的是小鱼。” 巫马旗回去告诉孔子:“宓子的德行达到极致了,让百姓在暗中做事也像有严刑在旁一样谨慎。请问宓子是如何做到的?” 孔子说:“我曾和他说过‘在内心真诚,就会在行为上体现出威严’。宓子一定在亶父推行了这种方法。” 宓子能推行这种方法,是因为鲁君后来领悟了他的用意。鲁君后来能领悟,是因为宓子先有了准备。先有准备,难道就一定能成功吗?这也是因为鲁君贤明啊。

三个月的婴儿,面前有高官厚禄,不知道想要;身后有斧钺刑罚,不知道厌恶;但慈母的关爱,却能被他们理解,这是因为真诚。所以内心有真诚,才能符合情感;精神专注纯粹,才能通达自然。通达自然,水、木、石的本性都能被触动,又何况有血气的人呢?所以凡是游说和治理的要务,没有比真诚更重要的。听人说悲伤,不如看他哭泣;听人说愤怒,不如看他争斗。游说和治理不真诚,触动人心就不会神妙。

注释

羿、蜂蒙:“羿” 即后羿,古代神射手;“蜂蒙” 即逢蒙,羿的弟子,也是善射者。

繁弱:古代良弓名,传为夏禹所用,后为羿、逢蒙等使用。

郼(yī)、薄:“郼” 即 “亳”(商汤早期都城),“薄” 同 “亳”,此处指商汤未崛起时的根据地。

毕、裎(chéng):“毕” 为周文王封地(今陕西咸阳附近),“裎” 为周武王早期活动地,指周未灭商时的困境。

宓子贱:孔子弟子,名不齐,字子贱,以 “以德治民” 著称。

亶父(dǎn fǔ):地名,今山东菏泽一带,鲁国城邑。

掣摇其肘:拉扯胳膊,喻指 “故意干扰,使其无法成事”,后演为成语 “掣肘”。

巫马旗:孔子弟子,名施,字子旗,以考察各地教化著称。

短褐(hè)衣弊裘:穿着粗布短衣和破旧皮衣,喻指 “微服私访”。

斧钺(yuè):古代刑罚工具(大斧),代指死刑。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具备》:本文节选自《审应览・具备》,“具备” 即 “具备条件”,核心主张 “立功名需具贤能与条件,治民需以真诚为本”,融合儒家 “德治” 与杂家 “务实” 思想。这与《孟子・公孙丑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条件论相通,均强调 “主观与客观条件结合” 的重要性。

“掣肘” 典故的治理智慧:宓子贱通过 “掣肘” 隐喻鲁君对其治理的干扰,最终获得全权,体现 “上下级信任” 对施政的关键作用。这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因事而治,不任心焉” 的 “因势利导” 思想形成对比,展现儒家 “以德谏君” 与法家 “以术驭下” 的不同路径。

“真诚” 的教化力量:宓子贱 “诚乎此者刑乎彼” 的治理理念,强调内心真诚外化为行为规范,使百姓 “暗行若有严刑”,这与《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的 “诚本论” 一致,反映儒家 “德治” 的核心  通过统治者的真诚感化百姓,实现 “无为而治”。

相关阅读

《孔子家语・屈节解》:记载宓子贱治亶父的细节,与本文 “掣肘” 典故互补,强调 “君子行道,需得君信任”,可对比儒家典籍中对 “贤臣与明君关系” 的论述。

《淮南子・道应训》:引用 “宓子贱治亶父” 故事,称其 “治不以威,而民从化”,与本文 “夜渔者舍小鱼” 的记载呼应,展现道家对 “无为而治” 的推崇(宓子贱的 “德治” 被道家吸收)。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 “子贱为单父宰,反命于孔子,曰:‘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教不齐所以治者。’” 体现宓子贱 “任贤” 与 “真诚” 结合的治理方法,与本文 “诚乎此者刑乎彼” 形成实践与理论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