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分
分类:览·审分览 浏览量:
一曰:凡人主必审分,然後治可以至,奸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则臣有所匿其邪矣,主无所避其累矣。
凡为善难,任善易。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於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人矣。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善皆尽力竭能矣,谄谀诐贼巧佞之人无所窜其奸矣,坚穷廉直忠敦之士毕竞劝骋骛矣。人主之车,所以乘物也。察乘物之理,则四极可有。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若此则百官恫扰,少长相越,万邪并起。权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风也。
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方悖。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不审名分,是恶壅而愈塞也。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尧、舜之臣不独义,汤、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桀、纣之臣不独鄙,幽、厉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必扰乱矣。百官,众有司也;万物,群牛马也。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任以公法,而处以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罢怯。此五者,皆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勤苦,而官职烦乱悖逆矣。国之亡也,名之伤也,从此生矣。白之顾益黑,求之愈不得者,其此义邪!
故至治之务,在於正名。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不忧劳则不伤其耳目之主。问而不诏,知而不为,和而不矜,成而不处,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刑而任之,不制於物,无肯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此之谓定性於大湫,命之曰无有。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夫其非道也?知德忘知,乃大得知也,夫其非德也?至知不几,静乃明几也。夫其不明也,大明不小事,假乃理事也,夫其不假也?莫人不能,全乃备能也,夫其不全也?是故於全乎去能,於假乎去事,於知乎去几,所知者妙矣。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矣。全乎万物而不宰,泽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姓,虽不备五者,其好之者是也。
白话文翻译
其一:大凡君主必须审察名分与职分,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奸伪邪僻的途径才能止息,不祥之气与苛虐疾病才无从产生。治身与治国,道理和方法是相通的。就像现在那些耕种土地的人,共同耕作时就懈怠迟缓,因为有人会藏匿力气;分开耕作时就迅速高效,因为无法藏匿力气或拖延劳作。君主也有自己的 “土地”(指职权范围),如果君臣职权混同,臣子就会藏匿邪念,君主也无法规避负累。
大凡亲自行善很难,任用善人却很容易。如何理解这一点?人若与骏马一起奔跑,必然跑不过骏马;但若坐在车上任用骏马来拉车,骏马就跑不过人了。君主若喜好处理百官的具体事务,就如同与骏马赛跑,必定有很多事力所不及。君主若能如同乘车(居于上位而不越权),不离开车(不代行臣职),那么众贤士都会尽心竭力,谄媚奸邪之徒无法施展诡计,坚定廉洁、忠诚敦厚之士都会争相效力。君主的 “车”,是用来驾驭万物的。明察驾驭万物的道理,就能拥有天下;若不知驾驭之理,却自恃权威,剥夺臣下的智能,频繁发号施令,喜好独断专行,就会使百官惶恐不安,长幼失序,万邪并起。权威分散转移,既无法终结混乱,也无法推行教化,这是亡国的征兆。
王良驾驭马匹的方法,是简约审慎地控制缰绳,因此四马无不尽力。有道的君主驾驭群臣也有 “缰绳”,这缰绳是什么?正是辨正名分、审察职分,这是治国的关键。所以要依据实际审察名分,以求得实情;听取言论时要考察类别,不使方术悖乱。名实不符、事不适用的情况太多,因此君主不可不审察名分。不审察名分,就像厌恶堵塞却反而使堵塞更严重。堵塞的责任不在臣下,而在君主。尧、舜的臣子不唯独忠义,商汤、夏禹的臣子不唯独忠诚,是因为君主得法;夏桀、商纣的臣子不唯独鄙陋,周幽王、周厉王的臣子不唯独邪僻,是因为君主失理。
假如有这样一个人,想求牛却说是马,想求马却说是牛,所求必然得不到,若因此发怒施威,有关部门必定怨诽,牛马也会混乱。百官如同众有司,万物如同群牛马。不正名分、不分职司,却频繁使用刑罚,没有比这更易引发混乱的了。用 “智慧通达” 称说一个人,而实际却愚钝糊涂;用 “高尚贤能” 赞誉一个人,而本质却卑下低劣;用 “纯洁清白” 称赞一个人,而行为却污秽缺德;用 “公法” 任用一个人,而处事却贪婪枉法;用 “勇敢” 任用一个人,而实际却因疲弱怯懦受阻 这五种情况,都是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分不正的表现。名分不正,君主就会忧劳勤苦,百官就会烦乱悖逆。国家灭亡、名分受损,就由此产生。想求白却更黑,想求却更不得,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最善的治国要务在于正名。名正,君主就不忧劳,不忧劳就不损伤耳目心智。君主应多询问而不擅下命令,知晓而不妄自作为,调和而不夸耀,成就而不居功,该止则止,该行则行,依据名分任用臣下,不被外物制约,不被驱使,清静公正,使精神通达天下,德泽光耀海外,意志观照无穷,美誉流传不止。这就叫将性情安定于深广之境,命名为 “无有”。所以得道者忘却人为造作,才能大得人心,这难道不是 “道” 吗?知晓德者忘却智巧,才能大得智慧,这难道不是 “德” 吗?最高的智慧不显露机巧,沉静才能明察机微;若不能明察,大智之人不做小事,需借助外物理事,若不借助呢?没有人是真正无能的,成全万物才是完备的能力,若不全成呢?因此,在成全中舍弃妄能,在借助中舍弃私事,在智慧中舍弃机巧,所知就会进入精妙之境。如此才能顺应天性,意气遨游于寂寞之境,形性安于自然之所。成全万物而不主宰,泽被天下而不知其本源,即便不完备五者,追求此道也是正确的。
注释
审分:审察名分与职分,明确君臣权责边界。
涂:通 “途”,指途径、方法。
恶气苛疾:不祥的气与苛虐的疾病,喻指社会乱象。
公作 / 分地:集体耕作 / 分开耕作,此处以农耕比喻君臣职分。
王良:春秋时期善驾马的人,代指善于管理的人。
辔(pèi):马缰绳,喻指治理国家的关键方法(正名审分)。
按其实:依据实际情况,与 “审其名” 形成名实对照。
类:指言论的逻辑类别或性质,避免方术悖乱。
过悗(mèn):愚钝、糊涂,与 “智通” 形成反差。
堙(yīn):阻塞,此处指因疲弱怯懦而受阻。
六合:上下东西南北,代指天下。
大湫(qiū):深广的水潭,喻指道的深远境界。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审分览》:本文节选自《审分览》首篇,该览以 “正名审分” 为核心,融合道家 “无为而治” 与名家 “循名责实” 思想,主张君主通过明确职分实现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可延伸阅读《审分览》中《君守》《任数》等篇,理解 “乘物之理” 的治国框架。
名家与道家的融合:文中 “正名审分” 是名家核心主张,“清静以公”“顺应天性” 是道家思想,体现《吕氏春秋》杂家特质。可对比《庄子・天道》中 “帝王之德,以无为为常” 的论述,理解战国末期诸子思想的交融趋势。
君臣职分的政治实践:以 “王良御马” 喻君臣关系,与《韩非子・扬权》中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的法家思想相通。可结合汉代 “三公九卿制” 的职官划分,分析古代官僚制度对 “审分” 理论的实践。
相关阅读
《荀子・正名》:荀子从儒家视角强调 “名定而实辨”,主张通过正名维护礼制,与本文名家思想形成互补,可对比两者对 “名实关系” 的不同侧重。
《淮南子・主术训》:继承道家 “无为而治”,提出 “君人者因物以识物”,与本文 “察乘物之理” 的理念一脉相承,可互证黄老思想对治国的影响。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评价名家 “控名责实,参伍不失”,结合本文可理解名家在汉代的历史定位,以及 “正名” 思想对后世法治建设的影响。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